資料介紹: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于1987年頒布了可編程控制器標準草案第三稿。在草案中對可編程控制器定義如下:“可編程控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采用可編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過數字式和模擬式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可編程控制器及其有關外圍設備,都應按易于與工業系統聯成一個整體,易于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
定義強調了PLC應直接應用于工業環境,必須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廣泛的適應能力和廣闊的應用范圍,這是區別于一般微機控制系統的重要特征。同時,也強調了PLC用軟件方式實現的“可編程”與傳統控制裝置中通過硬件或硬接線的變更來改變程序的本質區別。
近年來,可編程控制器發展很快,幾乎每年都推出不少新系列產品,其功能已遠遠出了上述定義的范圍。
二 、PLC的產生與發展
在可編程控制器出現前,在工業電氣控制領域中,繼電器控制占主導地位,應用廣泛。但是電器控制系統存在體積大、可靠性低、查找和排除故障困難等缺點,特別是其接線復雜、不易更改,對生產工藝變化的適應性差。
196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為了適應汽車型號的不斷更新,生產工藝不斷變化的需要,實現小批量、多品種生產,希望能有一種新型工業控制器,它能做到盡可能減少重新設計和更換電器控制系統及接線,以降低成本,縮短周期。于是就設想將計算機功能強大、靈活、通用性好等優點與電器控制系統簡單易懂、價格便宜等優點結合起來,制成一種通用控制裝置,而且這種裝置采用面向控制過程、面向問題的“自然語言”進行編程,使不熟悉計算機的人也能很快掌握使用。
1969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根據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這種要求,研制成功了上臺可編程控制器,并在通用汽車公司的自動裝配線上試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從此這項技術迅速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