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舉辦的“2010國際風能技術與投資峰論壇”上發出警示,風電裝備產業不是潛力無限,要謹防產能過剩。
90%風電整機企業將遭淘汰
風力發電是當前新能源發電的主力,是個正處于朝陽階段的發電模式。2009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1380萬千瓦,居,連續4年實現100%增長,中國累計風電裝機已達2601萬千瓦。
風電制造企業進入激烈競爭,現有風電整機制造企業過80家,改變了國內風力發電裝備依靠進口的狀況,同時也帶來了產能過剩。中國能源協會副會長周鳳起說,如果我們的風電設備質量、價格便宜,在國際上有競爭力,就不怕產能過剩,國際市場需求很大可以消化,但是現實并不樂觀。不久前,工信部公布了《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風電機組生產企業必須具備生產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產量100萬千瓦以上所需要的生產條件和全部生產配套設施,“能達標的目前不過10家企業。一旦該標準實施,不合格的企業今后在稅收、土地、貸款等方面都得不到優惠,只剩下被淘汰的命運。”
風電上網需要解決“短板”之難
據調查,在國內現有的80多家風電整機制造企業當中,只有金鳳、華銳、東汽3家的規模較大,總年產量達到800萬千瓦,其他都是小規模企業。有20%到30%的風機存在閑置或空轉現象,風電上網成為現在風電產業鏈中比較突出的一個短板。
江蘇省科技廳副廳長李奇認為,江蘇風電產業在全國處于地位,但是仍然存在產業鏈不完整的問題,隨著江蘇風電機組進入投產期,一些制造和技術缺陷會逐漸暴露出來,給風電機組長期安全穩定運行帶來了考驗。國家電網能源研究所的尹明說,風電有它的特性,有風就發電、沒風不發電,風大多發電、風小少發電,怎樣蓄能、怎樣保證穩定性?在丹麥風電占據20%的份額,這是全球的,我國風電該占多少?火電、水電、風電怎樣打捆外送,這都是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現在還沒有成熟的方案。酒泉風電基地是我國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可是產出的風電那里消納不了,要輸電。從酒泉到蘭州正在搭壓線路,蘭州同樣消納不了,如果學西氣東送搭線到上海,光電線就要9億元以上。周鳳起說,酒泉基地的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
目前我國的風電基地主要集中在甘肅、新疆、河北、吉林、內蒙古、江蘇等省區,除了江蘇地處東部用電負荷中心外,大多數地區根本不能消納所產的風電,我國不可能走歐洲“分散上網,就地消納”的路子,只能是“大規模、集中、電壓、遠距離輸送”。輸送不是問題,只要你舍得花錢,風電想送到哪里都能辦到,問題是為此付出的經濟成本太大。
周鳳起說,中國風能資源與電力負荷分布不匹配,需要大規模的非并網風電系統,耗電產業應布局在風能資源豐富區域,如年產10萬噸的電解鋁項目,可建一個50萬千瓦的風電場供電。風電產業是國家戰略性產業,不是裝機、發電、使用這么簡單的事,需要國家層面上的系統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