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鋼鐵、海運等方面的重要企業3日聚集在上海世博園里的中國船舶館,為有“中國民族工業搖籃”之稱的江南造船廠慶祝145歲生日,并在之后舉行的論壇上表示將轉變企業發展方式,向更加節能、低碳、環保的方向發展。
這成為中國致力于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向科學和可持續發展邁進的又一個注解。
有著綜合工業之冠稱號的船舶工業,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各部門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中國國民經濟的116個部門中,船舶工業與其中的97個有直接的關系。
2009年,中國大的造船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船集團)全年造船完工170艘,突破1000萬載重噸,達到1076萬載重噸,噸位約占全國造船完工量的27%,約占全球造船完工量的9.1%,位居第二,并有望在5年內坐上造船的頭把交椅。
目前,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正在努力促進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并向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對國民經濟影響巨大的產業鏈,中國的船舶工業和上下游產業必須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3日的論壇上,中船集團總經理譚作鈞表示,集團進一步發展的突破點之一,將是如何為適應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的需求,開展綠色環保船型的關鍵技術研發,開發綠色、環保、安全的船型。
譚作鈞說,中國的船舶工業,隨著經濟的加速發展,向海洋進軍、探索海洋奧秘,船舶工業還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我們應當而且必須肩負起應有的歷史使命,從資源開發、環境保護、人類生存等多維度思考我們的責任,設計并且建造更安全、更環保的海洋工程裝備,創造更和諧的環境、更美好的生活。”
與造船工業密切相關,同時與中船集團有著緊密合作關系的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也在論壇上表達了相似的看法。
“今天,生存環境質量已經成為人們評判美好生活的關鍵要素,鋼鐵行業作為資源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的大戶,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環境、資源壓力,”徐樂江說,“注重環境友好,是鋼鐵、造船包括航海行業共同面臨的課題。”
金融危機之后,全球船舶市場正逐漸走出低迷。但市場容量卻遠低于危機前的水平,國際船市面臨著運力過剩和造船產能過剩的壓力。中國船舶制造在市場所占份額雖然不斷擴大,但隨著西方致力于發展低碳船舶技術的趨勢,國際海事組織也在不斷制定新的規則。這更加促使中國的船舶工業向環保、低碳的方向轉變。
圍繞國際船舶工業的新變化,國際海事組織新近提出了“目標型新船建造標準”。未來,各個從事船舶檢驗的機構——船級社也將據此制定新的規則規范,終目標是使今后所有的新船,都被設計和建造成結構安全、環境友好、航行環保的“綠色船舶”。
著名船級社——勞氏船級社亞洲總裁勞利表示,造船業在過去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切實可見的好處,而與船舶工業一起,中國還可以采取更多的行動,構筑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產業,帶給公眾和整個社會許多看不見的好處,其中包括設計建造有更科技含量、能更有效利用燃料、排放更低、更安全的新一代船舶,以及推進新生的“船舶回收利用產業”發展。
“中國船舶工業現在已走到船舶工業的中心,處在一個獨特的位置。中國既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又具有足夠的雄心以及資金支持、設計人員、建造能力、運行能力、維修能力等其他所有的元素,有潛質也有能力引領建設可持續發展海洋產業的進程。”勞利說。
上一條:解碼日美機床業發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