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中,工業仍然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制造業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國民經濟要靠一、二、三產協調發展拉動,要靠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要靠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拉動。
在5月24日召開的第十屆中國工業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強調,由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的提法為時尚早。
會上,李毅中深入分析了當前我國工業經濟的運行情況,提出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在5月24日召開的中國工業論壇上,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支持、中國工業報社主辦、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作技術支撐的中國工業企業品牌競爭力評價結果發布。圖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在頒獎后與獲得“中國工業企業品牌競爭力2013年度評價前百名”的企業代表合影。 (記者 王振生 攝)
在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中,工業仍然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制造業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國民經濟要靠一、二、三產協調發展拉動,要靠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要靠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拉動。
在5月24日召開的第十屆中國工業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強調,由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的提法為時尚早。
會上,李毅中深入分析了當前我國工業經濟的運行情況,提出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需要重點關注五個方面問題。
A 調整固投結構 加大技改力度
提 示:要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大力調整投資結構。工業投資要有進有退,產能過剩行業不要再鋪新攤子。技改是提升GDP質量的有效措施,要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提投資效率。
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已達44.7萬億元,扣除農戶為43.65萬億元,同比增長19.6%;當年GDP56.9萬億元,同比增長7.7%,增長絕對數為4.1萬億元。2013年投資與GDP相比已達78.5%,遠遠過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而“十一五”、“十五”、“九五”這個數字分別為59.98%、41.58%、32.83%。按一般規律投資約有三分之一轉化為消費,這樣在GDP一次分配中,預測2013年投資率將過50%,消費仍明顯不足,調整投資和消費的比例是沉重的話題。我國投入產出比長期以來是5∶1左右,國際水平在3~4,而去年我國為10以上,投資效益系數下降到不足0.1。如此下去,如投資仍保持年增幅近20%(2014年預安排17.5%),GDP年增幅7.5%左右,5年之后,投資就可能過GDP總量。這將進一步推動和誘發信貸擴張、赤字增加、加速賣地、債臺筑,一季度一些省市賣地收入再創新,不少地方“土地財政”愈加明顯。誠然投資仍是拉動經濟的關鍵措施,保持一定的增幅是必要的,但必須注重兩個問題,即控制總量和調整結構。保持固定資產投資的合理增長,更重要的是大力調整投資結構,提投資的效率。
今年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6%,比去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同比增長15%,回落2個百分點,但房地產開發投資熱度不減。201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占比達20%,今年一季度提升到22.5%,應落實相應調控措施,不易過度擴張。城市的盲目擴張應予抑制,據統計,對12個省區的144個城市調查顯示,地級市規劃平均要建1.5個新城新區,省會平均要建4.6個新城新區,應按照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有效控制。加大鐵、速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必須的,但也應從長計議,計算投資回報年限。工業投資要有進有退,不宜下降過多,產能過剩行業不再上新項目,不要再鋪新攤子;特別要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加大存量的優化改造升級。
技術改造是內涵發展的戰略體現,是針對品種質量、節能降耗、保護環境、更新設備、安全生產,尤其是采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升工業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水準,提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投入,技術新、投資省、工期短、效益好。總結歷史經驗,投入產出比可達3∶1(產出包括利、稅、折舊、工資、利息),是提升GDP質量的有效措施。還要適度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投資,前提是盡快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著力開拓市場、擴大內需,也要防止盲目擴張。2013年數據顯示,在工業投資中技術改造占42.5%(如不包括擴建只占27.7%),應當繼續提到先進省市65%的水平。美國是在1955年實現工業化的,從1947~1978年期間技術改造占工業投資的69%;西歐諸國在上世紀50年代技術改造也達到50%左右。充分發揮中央財政技改資金貼息的作用,四兩撥千斤,帶動更多的企業自有資金、地方資金、社會資金和銀行貸款投入到企業技術改造中。技術改造不要追求量的擴張,而要注重于質的提,用以提工業增加值。希望企業家們繼續堅持內涵發展做強做精主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B 強化節能減排 落“實”生態文明
提示:“十二五”前三年節能減排欠了賬,沒有完成預期目標,加上資源稅改革舉步維艱,節能減排形勢嚴峻,須加大工作力度,把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到政府、企業兩個層面。
“十二五”中期評估表明,2011、2012這兩年沒有完成節能減排預期目標。單位GDP能耗要求到2015年降低16%,兩年實際累計下降5.54%,一次能源消耗總量兩年合計增長11.4%,尤其2011年增長7.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未達到減量幅度,其中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增。大氣霧霾、水源污染、土壤重金屬標已成為社會公害。據統計,去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全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74個城市中僅有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2013年節能減排取得進展,單位GDP能耗下降3.7%,一次能源消耗總量增幅控制在3.7%,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2011年的0.76降到0.48,減排的四項指標也達到了年度要求。總的看,“十二五”前三年節能減排還是欠了賬,2014年要求單位GDP能耗降低3.9%(一季度實際下降4.3%),總能耗增幅控制在不于2013年;四項減排指標要求分別降低2%和5%,補上前三年的欠賬,確保“十二五”約束性指標的完成。
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15項重大改革之一。首先是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資源普查、立法立規、戰略規劃、執法監督要靠政府推動。政府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加快資源價稅、環保資費消費稅等改革,試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等交易制度。成品油價與國際接軌機制要進一步改進,電價、水價、天然氣價格尚待市場化,對用戶實行階梯價。資源稅改革已醞釀多年,由于牽涉面大而舉步維艱,必須下決心權衡利弊,加快分步出臺,由此而帶來的制造業成本上升,消費品價格推動等不利影響要靠技術進步、加強管理等多方消化承擔。政府要做的第三件事是各級要把生態文明納入發展規劃并付諸實施,在城市擴建、項目決策等重大事項中始終把資源環境承載、生態保護放在首位,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具體化到各個層面,改進對干部的政績考核。
全社會環境意識的提將有力促進工業經濟的綠色低碳轉型。企業要落實到生產經營中去,履行社會責任。節約資源能源就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潤,企業普遍是重視的,但環保治理要付出成本,仍有不少企業對減排治污、保護生態不夠重視,往往處于被動的、不自覺的狀態。從曝光的案例看,大型企業存在不少問題,某種程度上小企業更加嚴重,企業應主動自覺糾正。當前尤其要順應治理霧霾、保護環境的倒逼機制,針對問題加大投入,補缺還賬。
就工業而言,一是要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二是堅持和完善節能環保目標責任考核,開展能源管理績效評價和清潔生產狀況評估,加強能源管控、環境監測,實行嚴格的強制性標準。三是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四是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提供社會化專業服務,“推進環境第三方治理”
C 支持實體經濟 幫扶小微企業
提示:要從源頭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從源頭調整投資結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抑制地方政府負債、整頓治理金融秩序、擴展直接融資等方面下功夫。
2013年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3萬億元,同比增長12.2%,應該說是很不錯的數字。但是其中主營業務利潤只增長4%。據反映,不少行業主營業務增長不多、甚至虧損,而是靠副業收入、對外投資收益,靠從事房地產、證券交易收入,甚至用少提拆舊、資產變現來彌補。企業反映成本剛性上升,今年1~2月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9.4%,百元主營收入中成本達85.18元,同比增加0.72元,毛利中三項費用尤其是財務費用增加,銷售利潤率只有5.28%。一季度,機械、化工、冶金行業財務費用均上升20%~22%,小微企業比大企業更加困難。經估算,去年規上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率不到23%,比前幾年的26.5%又有降低,距國際水平的35%~40%差距更大了。大力提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當然主要靠企業自身努力,同時仍需國家從財、價、稅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等方面大力改善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
企業反映希望進一步減稅減費、減輕負擔。對小型微型企業減半征收所得稅,近日國務院決定將年應稅額從6萬元提到10萬元,延長至2016年。對月營業額2萬元以下的小型微利企業暫免營業稅、增值稅,以及營改增等改革受到歡迎,但仍需擴大范圍、提額度、加大力度。不少企業反映“五險一金”負擔太重,應實行差別政策,適當減免。不僅要取締亂收費,而且要減少行政審批,清理所謂“合法”收費。
企業反映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老問題仍然突出,希望信貸結構調整要加大力度,從源頭上解決。真正落實到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的“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2013年全國人民幣貸款總量達71.9萬億元,年新增貸款同比增加14.1%,今年一季度繼續增長,但小微企業仍然反映貸款難、貸款貴,錢到哪里去了?仔細分析首先是房地產過度擴張占用了大量貸款,再是政府負債,還有銀行體外循環占用了部分資金;后“水到地頭干”,留給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水”就所剩無幾了。小微企業為了生存發展不得不向影子銀行、地下錢莊息貸款,實在難以承受。因此解決這一問題要從源頭調整投資結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抑制地方政府負債、整頓治理金融秩序、擴展直接融資等方面下功夫。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興起,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集合民間閑散資金入市開辟了新徑。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金融業態的創新從根本上引入了競爭機制,助推和倒逼了金融體制的改革,利息市場化才能成為可能。對此應采取包容扶植的基本態度,同時加以引導、加強監管。
D 科學研判“過剩” 分業施策化解
提示:資源環境過載也是產能過剩的表象之一,要實事求是,科學研判,不掩飾,不打埋伏。要充分調動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借鑒光伏行業的經驗,走出一條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新路。
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是當前調整產業結構的重點。關于產能過剩的嚴重狀況、其成因和危害、化解的思路和措施都已明確,習近平總書記講了四次,國務院去年十月發布了化解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2013年全國19個工業行業1569家企業的落后生產線已經關停;過剩行業的投資增幅明顯下降,去年工業投資增幅16.9%,鋼鐵只有2.1%,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投資增幅也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繼續回落。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取得了進展。
但是化解產能過剩任務繁重,雖經多年努力,成效不大。原因之一是認識不盡統一。如宏觀看過剩、微觀看不過剩,點名的行業過剩、未點名的不過剩,別人過剩、我不過剩,今天過剩、明天不過剩等。評價行業產能過剩的標準是什么?應當說市場經濟下產能過剩是一般現象。國際上和業內公認的產能利用率應當在85%左右,如果低于75%就是嚴重過剩了。要看到如今產能過剩不僅是點名的五個行業,據統計去年我國工業行業產能利用率79%,可以說多數行業都存在產能嚴重過剩的狀況。近期石油化工協會對所屬行業做了詳細調研,結論是幾乎都嚴重過剩,如電石、聚氯乙烯、甲醇等產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煉油、磷肥不足70%。此外,行業價格走勢明顯下跌、企業盈利大幅下降也是判斷產能嚴重過剩的標準之一。如一季度末我國鋼鐵價格指數不到95,即低于1994年的水平;全行業銷售利潤率不足1%,其中主業全行業虧損。還要強調的是資源環境過載也是產能過剩的表象之一,過剩產能造成嚴重霧霾污染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要實事求是,科學研判,不掩飾,不打埋伏。如造船業,按照國際慣例,只統計規模5萬噸以上的造船企業全國為8000萬噸,但我國尚有4000萬噸小造船,加起來就過1.2億噸了。當然行業不同,過剩的性質也有差異。有些是絕對過剩,如鋼鐵、電解鋁、水泥;有些是結構性過剩,如造船、平板玻璃;有些是成長中過剩如多晶硅、風電設備制造等。因此要分業施策,確定化解針對性措施。
化解產能過剩工作遇到的難點不少。人員下崗待業、企業資產處置及銀行壞賬、影響當期當地GDP增幅和財務收入是三個突出問題,要盡可能采取妥善辦法減少損失。解決人的問題,一方面可以將關閉淘汰企業的資產設備變現,首先用于員工的安置,國家和地方可用結構調整基金予以獎勵或補貼;另一方面社保部門及中介機構要組織員工技術培訓,疏通再就業渠道。調整結構要付出代價,如河北省近期集中進行了淘汰鋼鐵、水泥落后產能的第二次行動,反映在今年1~2月工業增加值只增長3.6%,同比回落了8.6個百分點。但落后產能、過剩產能退出了市場,節約了資源、保護了環境,就為日后的健康發展騰出了空間,同時提升了GDP的質量。近年來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又遇到了新問題,如因為溝通不夠,銀行業對過剩行業全面抽貸、惜貸、停貸等一刀切辦法影響了應予支持的技術改造、資源整合、重組兼并等治理手段的落實。
在推進化解產能過剩實踐中,不斷豐富工作思路和措施。如通過資源價稅、環保稅費改革,使一些項目的成本回歸內化,減少項目額利潤對投資人的沖動。還有建議改進分稅制給地方多留一些,也可以淡化地方上項目的愿望。如擴大直接融資,減少銀行貸款比例,可以強化市場機制對投資人的自我約束。因為無論發股票、發債券,都要兌現對市場、股民和債權人的承諾,使籌資人對招商引資更為謹慎和自律。更多的建議是真正落實中組部關于改進對地方黨政干部政績考核辦法,摒棄唯GDP考核,從根本上消除盲目投資的動因。
多晶硅、光伏產業近年來的調整變化為我們防止戰略性新興產業盲目投資積累了經驗。首先是要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這是產業化的基礎和前提。五年前我們不掌握,不少地方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不僅能耗、污染大,而且端的產不出,低端的明顯過剩。2012年到去年年初,全國光伏企業的開工率為52%,多晶硅只有35%。其次是要培育國內市場擴大內需。由于技術水平低,光伏電池轉化率低、發電成本,國內沒有銷路,只好低價出口,外銷時竟占了97%。再其次是政府不應當干預甚至主導項目投資,而要把注意力放到把握市場信息,制定標準、政策、規劃上。經過多年努力,如今這幾個問題基本解決了,同時妥善應對了歐盟的“雙反”,落實了上網或分布式發電相應政策,淘汰兼并了一批落后產能,提升了相關技術標準,該行業獲得了新生。實踐證明,化解產能過剩終要靠本行業的努力。造成過剩企業決策者要總結經驗教訓,但責任不在企業員工,他們為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做了貢獻,這些行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化解產能過剩是為了更好的內涵發展、可持續發展,過剩行業不是不投資,而是不鋪新攤子,就是搞技術改造、調整結構。要充分調動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借鑒光伏行業的經驗,走出一條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新路。
當前產能過剩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原來建在遠郊的生產企業隨著城市建設的擴張,逐漸被城區、居民區包圍,成為環境保護和社區安全的隱患,這是城市發展規劃缺失的結果。隨著全社會環保意識、安全意識的提升,搬遷、轉移的呼聲愈加強烈。一些城市結合工業園區的構建、傳統產業的升級,利用級差地租籌資搬遷,已有成功的經驗。但是要注意一是淘汰落后、化解過剩,該淘汰退出的就不要再轉移搬遷了;二是必須搬遷重建的一定要按照減量或等量置換的原則,堅決防止量的擴張,重點放在品種質量、技術進步、設備更新上,防止借環保、安全為名,行新一輪盲目擴張。中央政府將不少投資項目核準權下放后,也要防止可能發生的失控現象,避免滋生新的過剩。
E 工業仍是“主力” 發展制造服務業
提示:應大力推進制造業服務化,促進二產三產協調融合、共同發展。工業仍然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制造業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由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的提法為時尚早。
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三產占GDP比例為46.1%,二產占43.9%,三產次過了二產,今年一季度繼續保持了這種趨勢。這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成果,也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標志,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根據統計公報的注釋,2013年開始將農林牧漁業服務業,采礦業的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中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等三個大類調入第三產業。這一方面說明,一、二產業延伸擴展發展服務業的重要性;也說明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仍需多渠道多途徑加大力度。
服務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例達到70%左右,在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占了近六成,如歐盟52%、日本54%、美國約60%。我國目前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占多少尚無準確數字,但發展滯后、比例偏低是不爭的事實,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鼓勵引導制造業圍繞產品功能擴展服務業務,搞好售后服務、全壽命周期服務。發展故障診斷、維護檢修、檢測檢驗、遠程咨詢、倉儲物流、電子商務、在線商店等專業服務和增值服務,向下游延伸。如汽車制造商的4S維修專賣店、家電企業為用戶上門服務和開設專賣店等。據悉,海爾集團已擁有9萬輛汽車、18萬人從事家電售后服務,獲得了社會贊譽。
第二,大中型骨干企業、“專精特新”科技型優勢中小企業憑借自身的技術、人才優勢,向研發、設計服務上游擴展。通過科技成果推廣、工業設計服務、科技管理咨詢等方式推進行業優化升級。大型優勢企業可結合主輔分離,將原為企業服務的業務改制推向社會構建服務平臺,形成生產性服務業。
第三,制造業自身要順應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不斷變革、創新制造方式和服務業態,推進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服務化。進一步提升品牌、質量,為開拓市場、發展服務業提供物質保障,成為制造與服務融合型企業。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服務業收入占三分之二,IBM公司服務業收入占60%,英國殼牌公司加油站收入約有三分之一來自便利店。
在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中,工業仍然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制造業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大力發展服務業對調整結構、緩解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擴大就業、改善民生有重要作用。十八大提出,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充分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實現“四化”同步發展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由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的提法為時尚早。國民經濟要要靠一、二、三產協調發展拉動,要靠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要靠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拉動。
上一條:三菱QJ71LP21G,三菱PLC3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