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波表示,工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主戰場。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新材料是材料工業發展的先導。加快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提升我國材料工業整體實力,對于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和戰略意義。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干勇在論壇的主旨發言中也表示,中國目前已掌握18項新材料關鍵技術,未來發展可期。
9月6日,與中國新材料產業博覽會同期舉行三菱2012中國新材料產業層論壇在哈爾濱舉行,來自新材料領域歐姆龍生產企業、科研單位、兩院院士就“十二五”期間加大支持新材料產業發展,培育新材料產業競爭優勢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出席論壇并講話。
蘇波表示,工業作為實體經濟基恩士主體,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主戰場。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新材料是材料工業發展的先導。加快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提升我國材料工業整體實力,對于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和戰略意義。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干勇在論壇的主旨發言中也表示,中國目前已掌握18項新材料關鍵技術,未來發展可期。
培育新材料促進工業由大變強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深刻認識到,只有實體經濟才是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基礎。發達國家開始反思過多放棄實體經濟,單純發展虛擬經濟帶來的不良后果,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紛紛把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作為占領新一輪國際經濟、科技競爭制點的重要手段。
我國于2010年作出了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新材料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加以培育。蘇波表示,這對工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材料是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新材料產業發展對中國成為制造強國至關重要。我國是材料工業大國,但遠不是材料工業強國,加快發展技術密集、附加值的新材料產業,對于提升我國材料工業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新材料也是傳統工業實現轉型發展的助推器。工業轉型升級要求傳統工業向更加注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節能降耗、質量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轉變。新材料具有綠色、低碳、智能、延壽、可循環等新的特征,對于傳統工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
新材料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撐和保障。當今,新技術、新產業迅猛發展,新興產業正在成為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動全球經濟與競爭格局發生深刻變革。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推進我國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具有戰略意義。新材料產業既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和保障。
新材料產業是推動技術創新的革命性力量。新材料是推動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動力。新材料與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息息相關。事實表明,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新技術發現和新產品的研制成功,往往都離不開新材料的發現和應用。如半導體材料催生電子信息產業,液晶材料、發光材料帶動新型顯示工業,光導纖維使光纖通訊和速互聯網成為現實。
五項工作推進新材料進一步發展
近兩年來,工信部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在新材料方面,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十二五”發展規劃,頒布了重點產品指導目錄,啟動了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化專項,加強了與各地規劃對接工作,創建了一批新材料產業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并就完善產業標準、認定、統計、監測體系等進行了部署。
蘇波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做好幾方面工作:
一是落實《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工信系統將結合地方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市場需求、龍頭企業等,將規劃重點落實到具體企業和項目上,形成地方和國家層面的交匯點,構建部省聯動的有效機制。
二是加強新材料研究開發和創新體系建設。工信系統將加強新材料學科建設,鼓勵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開發中心。圍繞材料換代升級,技術創新聯盟和公共服務平臺將逐步建立。
三是進一步完善新材料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我國正在加快研究制定有利于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等配套措施,完善政策環境,加強政策統籌,加大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
四是抓好重點項目實施及重點基地建設工作。做好專項實施,加強對重點項目的跟蹤管理和監督檢查。整合資源,加大對新材料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的支持,建設一批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公共服務平臺。
五是加強新材料產業基礎管理。抓好新材料產業標準化工作,完善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開展新材料企業、產品認定,做好運行監測與統計分析。健全管理機制與支撐機構,提全系統人員專業素質。完善中國新材料產業博覽會舉辦機制,為全行業搭建溝通交流平臺。
在主旨發言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干勇對部分重大工程用的端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主要產業化技術進行了闡述,這些新一代材料的核心技術突破均是近期我國自主研發創新的結果。
干勇表示,中國目前已掌握18項新材料關鍵技術,包括性能碳纖維,品質特殊鋼和半導體照明材料與芯片等。近年來中國新型材料不斷涌現,產業化空間巨大。未來5~10年,中國在新型結構材料和性能功能材料方面的發展將會成績斐然。
上一條:2012深圳市民中心智能交通講壇期議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