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改革開放的30年中,電力、冶金、水泥、化工等傳統能耗產業通過保障供應,為中國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中國已經步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能耗、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日益面臨挑戰,以提能源等生產要素利用效率為核心的集約型增長方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經濟,已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必然選擇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中國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儲備的不足,使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日益嚴峻,例如,到2030年,預計中國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將依賴進口。
其次,中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受到越來越多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已做出了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
第三,隨著能源價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將擠壓企業的經濟效益,對于能源成本占總成本比例甚至達五成的能耗產業更是如此。
后,低碳經濟是未來全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當今政治、經濟博弈的焦點,中國能否從經濟大國躍升為經濟強國,與能否很好地把握低碳經濟的機遇息息相關。
低碳節能的大趨勢對中國傳統能耗產業產生的為直接影響,是如何大幅降低能耗、節約能源,已成為電力、冶金、水泥、化工等傳統能耗企業共同面臨的迫切問題。同時,這一大趨勢也催生了新興的行業和商業模式以及革命性的新能源方式,為中國企業躋身企業行列創造了新的機遇。
傳統能耗產業的節能機遇
麥肯錫對全球電力、冶金、水泥、化工等傳統能耗產業眾多案例的研究表明,這些行業在全球均存在可觀的節能降耗潛力,中國也不例外,而且由于起點相對較低,中國節能降耗的潛力更為巨大。
例如,麥肯錫近期協助中國一家大型鋼鐵企業開展了一個能源效率提升項目,僅在一個試點廠就發掘出上億元人民幣的能源成本改善機遇。其中,50%的成本降低是不需要任何資本投入的,另外50%的成本降低雖需一定的資本投入,如引進新技術、改造關鍵設備等,但兩年內就能收回成本。而且這家試點鋼鐵廠的改進舉措經過一些必要調整后,能夠移植到其他鋼鐵廠,能幫助鋼鐵企業節約10%~15%的能源成本。類似的能源效率提升機遇同樣存在于鋼鐵行業以外的其他傳統能耗產業中。
傳統能耗產業具體如何實現能源效率提升呢?
首先,企業應在技術層面對能源使用的現狀和技術極限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引入先進的能源管理工具并輔以行業對標來發現差距,并提出改進方向和目標。
其次,企業應對業務流程進行優化,強化跨部門協作。比如在采購環節,不應單純依靠采購部門根據價格來決策,而應由采購部門牽頭,技術部門、生產部門、客服部門、財務部門等其他部門共同參與,在跨部門對能源“總持有成本”進行評估的基礎上,更科學合理地進行采購決策。
第三,業務流程的優化還需要組織管理杠桿的支持,比如調整能源組織職能設置,通過設置能源關鍵績效指標及其目標來加強能源績效管理等。
后也是中國企業迫切需要的,是從根本上改變員工的能源成本意識,例如建立明確的節能理念和責任制,形成可量化的成本意識。
當然,以上能效提升工作的開展,對大多數的傳統能耗企業而言是一個具有度挑戰性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企業從意識上根本改變,還需要企業培養所需要的多種組織和業務能力。但我們相信,這是中國傳統能耗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經過努力完全可以做到。
前景廣闊
在低碳節能的大趨勢下,一些新興的行業和商業模式以及革命性的新能源方式正應運而生,例如,能源服務、分布式供能、電動汽車、智能電網等新興行業、新能源模式在一些發達國家風生水起。以下我以能源服務為例展開介紹。
能源服務就是通過為用戶提供能源項目建設服務、能源運營服務、一站式能源解決方案等,幫助用戶節約能源成本,再通過項目效益分成等方式實現盈利。目前,歐洲和北美能源服務的市場規模已達到近600億美元。
中國的能源服務行業剛剛起步,行業的發展還存在一些瓶頸,比如:缺乏對節能效果進行客觀公正測量評估的標準和行業認證;能源服務公司往往成立時間不長,成功案例和技能的積累不足;用戶對能源服務的概念、模式、節能效果和相應的商業風險等認識不足,對能源管理外包持觀望態度;能源服務融資難度大,同時,以工業客戶為主的客戶群回款能力較弱。
而能源服務市場啟動大的瓶頸還在于客戶、技術和資本三者之間尚未形成良性結合,一般情況下,客戶不愿意埋單,技術提供商在缺乏客戶埋單保障的情況下不愿投入,資本在沒有中間商擔保的情況下也不愿介入。
如何突破上述瓶頸,特別是通過中間體(即能源服務商)使資本與技術實現很好的對接,為客戶提供有效的能效提升,資本如何從中獲得必要回報,是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每一個市場都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總之,提升能源效率是中國傳統能耗企業提經濟效益、承擔社會責任的必由之路。當然,能效提升和新產業機遇的把握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都需要企業克服一系列內外部的挑戰,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實現。
今天,中石油以市值登頂500強,我們堅信,在未來的10~20年,中國也一定會出現低碳經濟的級領軍企業。讓我們為這一目標的實現共同奮斗。
上一條:裝備工業“十二五”關注民生與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