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機攜手”當人手使用
9月28日下午,記者在第四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國際大學生物聯網應用大賽現場發現,眾多由大學生利用物聯網技術設想研制的產品頗為奪人眼球,比如說能當作操作者的延伸手指的“克隆機攜手”,以及專門為老人指路的“智能拐杖傘”等,不但新潮而且實用。據悉,此次大賽吸引了國內70多所校的264支隊伍進入總決賽,校學子們盡情展示了他們在物聯網技術領域的創新設想和創意作品。
導讀:在第四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國際大學生物聯網應用大賽現場發現,眾多由大學生利用物聯網技術設想研制的產品頗為奪人眼球,比如說能當作操作者的延伸手指的“克隆機攜手”,以及專門為老人指路的“智能拐杖傘”等,不但新潮而且實用。
“克隆機攜手”當人手使用
9月28日下午,記者在第四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國際大學生物聯網應用大賽現場發現,眾多由大學生利用物聯網技術設想研制的產品頗為奪人眼球,比如說能當作操作者的延伸手指的“克隆機攜手”,以及專門為老人指路的“智能拐杖傘”等,不但新潮而且實用。據悉,此次大賽吸引了國內70多所校的264支隊伍進入總決賽,校學子們盡情展示了他們在物聯網技術領域的創新設想和創意作品。
年輕人的設想總是充滿驚喜。記者在現場看到,由東北石油大學叢堯等4位大學生創意設計的“克隆機攜手”就吸引了不少關注,尤其是年輕人在現場極力的“吆喝”,為他們贏得了不少的分數。
團隊之一的大學生一邊演示一邊介紹了他們創意作品的原理和用途。據悉,這個“克隆機械手”由控制手套和機械手套兩個部分組成,人戴上控制手套做什么動作,機械手套跟著做相同的動作。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安裝在機械手套手部的多個傳感器,能夠將壓力溫度等信息以無線的方式遠程傳遞給控制手套,再由手套上的電刺激模塊,加熱模塊等將機械手的觸覺反饋到人手。“這樣的話,機械手不再是獨立于人體之外的部分,而相當于人手的延伸,有對物體的實際觸覺,因而非常好用。”
按照他們的設想,其可運用于醫療手術、爆炸物拆除、航空航天、電子游戲等諸多領域。據年輕人透露,這個設想初是來自于他們打游戲當中的“靈感”,“現在的不少網絡游戲,雖然模擬的很逼真,但是畢竟還是不夠真實,如果這樣的裝置用在游戲上,實際體驗更真切,肯定很有意思。”年輕人還設想,諸如這樣的設備用在拆爆等危作業也一定很有效果。
“智能拐杖傘” 老人出行可按需改裝
“你這姿勢,有點007 的架勢啊。”在長春工業大學參賽隊的展示臺前,研究生2年級的吳亮在賣力展示著他們創意設計的GPRS個人定位追蹤“智能拐杖傘”,甚至還吸引了博覽會參展商的關注,雙方互留聯系方式準備進一步洽談合作。
吳亮告訴記者,他們作品的設計靈感是來源于對老齡化社會的關注,老年人的安全問題廣為關注,所以他們希望能設計一個既實用又智能的作品為老年人出行服務。這款“智能拐杖傘”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普通的雨傘上加裝了多種傳感設備,比如說手電、方位儀,并對在雨傘頂端加裝設備,使得雨傘可以當拐杖用。主要的就是有一個定位跟蹤系統,方便老人的看護者或者是子女知道老人的行蹤。
“原理其實簡單,主要是把這些功能都融合到一個模塊上,而且可以根據需要自己調整,很好用。”吳亮等年輕人的賣力展示也獲得了回報。現場,一位前來尋找合作機會的參展商與吳亮交談許久,詳細了解,互換名片后表示,后續將跟他聯系,改進設計,實現產品化,這讓年輕人團隊的成員們驚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