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機組的效運行離不開精準的設計,而設計很大程度上源于對一地風能、環境等資源的深刻了解。
缺乏適應中國資源的風機
舉個簡單的例子,陸上風電場資源由風速、盛行風向、風功率密度、氣溫(包括極端溫度)、濕度、風沙以及其他地理環境構成;海上風電場則還要考慮波浪、潮流、水位、海底附著物等因素,這些都是風機載荷計算、材料選擇等方面的重要參考內容。
目前,國外相對成熟的主流風電機組,大多是按照歐洲尤其是北歐地區的資源特點設計的,而我國的情況與北歐等地差別很大,風機的適應性以及隨之而來的效運行、風機壽命等都成了問題,洋風機水土不服的現象比比皆是。
反觀國內的風機制造商,他們幾乎全部是在國外廠商或設計公司提供主要技術和圖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完全適合我國資源特點的風電機組還沒有出現。
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潘東浩對記者說:“從環境因素對機組功率選型的影響來看,以海上風電為例,我國南方海域臺風多發,北方海域浮冰影響嚴重,近海海床為三角洲、堆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淤泥、軟粘土層厚,機組基礎造價。我國潮間帶風電場使用2—3兆瓦機組較合理;中深海上風電機組則宜選用5兆瓦及以上容量的機組。根據歐洲風況研制的海上機組,不適合中國近海風資源特點。”
照搬西方技術沒有意義
銀行亞洲可持續發展與替代能源項目研究報告認為:“風機的研發至關重要,丹麥和英國已經走過了這個階段。國外風機制造商要想進軍中國風電市場,重要的工作是針對中國的風能等資源特點進行研發。同時建議中國的企業立即著手相關研究,因為只想照搬西方的技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中國必須擁有自主開發的風機技術。”(記者注:國際上的自主開發是指原創性的原始創新,我國的自主研發則還包括引進吸收創新等方面)
雖然在報刊、網站上可以看到大量關于國內風機企業生產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機組的報道,但是真正具有“原始創新”的技術卻寥寥無幾。我國的自主研發體現出這樣一個有趣的特點:面對國外對像航天、原子彈等這樣不可或缺、戰略性的技術封鎖,我國集中力量總是可以研發出來并位居前列,而那些未對中國封鎖的技術,我們總是愿意在全盤引進的基礎上進行少量改進,在長期內難以掌握其核心技術。風電等新能源技術更像后者。
研發動力不大
據一些企業負責人說,造成這種結果也有其“合理”的解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財力,風機產業化的速度相對快得多,經濟效益在短期內就可實現;第二,原始創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困難。
近來,國家財政對風電等新能源領域投巨資成立了多個研究試驗基地,投資對象主要是國內大型風電機組制造商,力求在自主創新領域有新的突破。然而,目前大型企業真正想搞核心技術的愿望并不大,缺乏動力。相反,據記者了解,一些小型的設計公司對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倒是很,但缺乏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步伐比較緩慢。
一家風機設計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我們目前靠普通的風機設計維持生存,騰出手來才能搞新型風機的設計工作,成果出來之后,能不能產業化或把技術賣出好價錢還不得而知。”
磨刀不誤砍柴工
從風電場投資者的角度看,安裝使用適合我國資源環境特點的風機,可以降低風機采購成本、提風機發電量、減少設備故障從而降低運維成本、提風電場容量系數、延長風機壽命等,對于我國風電產業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風機技術的研發可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上一條:重型機床受追捧 介入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