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鄧小平中國經濟進行改革的前一年,我在北京出生。1990年,當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移民去了美國。
30年后的今天,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美國人聽說中國吸引了大量外資,幫助千百萬中國人擺脫貧困,卻造成美國工作崗位流失到勞動力更便宜的海外,特別是在制造業領域。
然而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繁榮已經步入2.0時代。中國企業開始收購和投資美國公司
在我小的時候,媽媽凌晨3點就要去排隊,憑肉票購買一個月的定量肉。作為首都居民,我們還是幸運的,每個月能領到不到兩斤肉。但在偏遠省份,定量只有北京的一半或1/4。
在鄧小平中國經濟進行改革的前一年,我在北京出生。1990年,當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移民去了美國。
30年后的今天,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美國人聽說中國吸引了大量外資,幫助千百萬中國人擺脫貧困,卻造成美國工作崗位流失到勞動力更便宜的海外,特別是在制造業領域。
然而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繁榮已經步入2.0時代。中國企業開始收購和投資美國公司,甚至在美國本土建廠。當年誰曉得中國經濟的鐘擺能擺回,重振部分因其萎靡的美國制造業?
大批中國商人赴美學習和旅行。他們中的很多人讓子女在這里接受教育。他們想要學習美國人的思維和創新精神,同時也想學習如何在全球市場中展開競爭。而這次,中國人的籌碼不僅僅是貼著“中國制造”標簽的低成本工廠。
我們如今可以算是活在“中國世紀”的邊緣。一些美國人視中國崛起為美國經濟的威脅。
但我認為,中國投資美國對兩國都是良好的機遇。畢竟,這些中國公司必須在美國的競爭環境下運營,受美國政府監管,為地方稅收作貢獻并雇用美國工人。美國有責任和義務指引這些企業進行更好的管理。反過來,中國企業也會協助振興美國經濟。
在制作紀錄片時,我們將目標對準了美國南方的制造業。在調研中,有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家中國紡織廠遷往了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該州擁有悠久的紡織生產歷史。但在15~20年前,大多數的就業機會都流向海外。我們前往南卡羅來納州與當地居民進行了交談,他們的生活受到了中國經濟繁榮的直接影響。我們的故事從中國經濟繁榮1.0版本的影響開始,到2.0版本結束。
走過遭遺棄的紡織廠廢墟,退休紡織工人杰克為我們講述了工廠的辛酸故事,包括技術先進的全盛時期以及后來就業流向海外的倒閉過程。不過,如果中國人能在這里重建紡織廠的話,他已做好立即回廠工作的準備。“它(紡織)流動在我們的血液之中。”他說。
另一名工人丹尼目睹了曾經有約500名員工的工廠變得空無一人,工友之間的友誼也因此消散。如今,廠房轉交到中國所有者手中,而他是唯一的雇員。他很興工作機會能重新回來,“這真的給許多失業者帶來了希望”。
據榮鼎咨詢公司的調查,2013年中國企業對美國投資過140億美元,創造了近8萬個工作崗位。雖然相比美國的經濟規模,這個數字還很小,但正如我在南卡羅來納州社區的所見所聞,這的確給當地經濟復蘇帶來了益處。
即便不是所有的制造業都會重返美國,中國企業對美國制造業的投資也能給該領域帶來希望。
中國有句古語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
中國人和美國人若能攜手合作、互相學習,就會創造出讓彼此長期繁榮的巨大潛力。我也希望相互理解能使更具人文主義精神。讓我們以此為始,為這種潛能的釋放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