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修改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日前終于初定。7月20日,國家能源局規劃發展司司長江冰透露了這一消息:規劃期(2011年-2020年)將累計直接增加投資達5萬億元。
“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不僅含有核電、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這些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傳統能源的升級變革也成為重點。這也是由初盛傳的“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終定名為“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的原因。
規劃還對潔凈煤、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車用新能源等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提出了政策指導。
對于新興能源的資金投入從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3萬億元飆升到5萬億元,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對《財經》記者解釋,主要是因為增加了在可再生能源這方面的發展目標。
相對于美歐等國成熟的新能源產業,中國內地的新能源產業基本上依靠國家投入,而政府投入更占優勢——美國未來十年對新能源的投資額僅僅1500億美元,是中國內地預計投資額的五分之一。
然而,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認為,相對于2009年20萬億的全國固定資產總投資來說,未來十年在新興能源投入5萬億元著實是一個很小的數字。
新能源各領域需要資金來堵缺補漏的地方太多了。
包括風能、光伏太陽能在內的新能源,上網發電都是問題。根據中國電力聯合會披露的數據,2009年新增風機有24%未實現并網。而有待于國家進一步補貼的太陽能光伏產業,仍在尋找突破口,光伏上網電價法至今未露面。同時,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的局面——原料需要進口,產品依靠出口,中間的生產加工過程在國內——廣受詬病。
而“目前所有的新能源汽車,沒有一輛是低碳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稱。
巨大的投資數額,能否取得顯著的效果——即改變中國能源結構,實現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的,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15%左右的目標?
業內專家并不樂觀。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絕對規模逐年上升,但是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例卻呈現下降趨勢。2007年國內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8.5%,2008年是7.9%,而2009年只占7.8%,僅相當于規劃中2020年所應達到目標的一半。
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重不升反降,其原因是,總的能源消費增長速度遠快于可再生能源增長。
與美歐相比,中國分布式能源的發展也遠不成熟。美國和西歐目前基本不再建設大型電源及大型能源設施。正是那些依附于用戶終端市場的能源利用設施,將他們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排放不斷減少,能源結構不斷優化。
“這些星羅棋布在用戶圍墻內、地下室中、工業裝置側的能源綜合供應體系,為下一步用戶普及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以及蓄電式電動汽車體系建立了基礎。”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如是表述。
而在中國,“新興能源發展規劃”初定前不久,國家電網公司才制定分布式電源計入電網技術規定初稿,并上報國家能源局,此前并無統一標準。
對于國際上為通行的、建立在需求側并利用天然氣進行熱電或熱電冷三聯供的典型分布式能源系統,國內還停留在零星的試點階段。
中國節能協會服務產業委員會主任沈龍海認為,在國內現行的新能源發展狀況下,每一個產業都需要考慮到,不能偏頗,都需給予一定的扶持,才能對能源綜合利用。
周大地表示,投資分配的比例現在還很難確定:“國家的投資并不是跟項目直接掛鉤的,關鍵是要看哪些產業有發展的余地,并不是說現在已經找好了5萬億元的項目。”
投資的收益問題也在考慮之列。姜克雋說:“從投資角度來說,投資風電風險較小,容易取得收益。而投資太陽能光伏發電,現在看來很難取得收益。”
對于5萬億元投資是否會引起目前熱炒的“新興能源火爆投資行情”,周大地也并不樂觀。“不會出現投資火爆的局面,”他說,“何況僅僅依靠投資來拉動產業的做法,是我們應該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