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例子說明,我們過去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曾經起步較早,但后又落在國外的后面。所以要認真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安排好有關的研究工作,還應總結反思一下幾起幾落的教訓。沒有政策的連續性,急功近利,工作反反復復是難以征戰“科技地”的。
在杰出人才能不能夠受重視、能不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背后,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問題。人們常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早年,錢學森的理解是:“既然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也就是說建設中國社會主義要靠科學技術,今后發展新型產業,就應當以科技創新來引導經濟發展。”這與過去人們常常認為的科學技術服務于生產需要、處于從屬地位的理解相去甚遠。
從根本上講,這種忽視與忽視原始性創新有關,不需要原始性創新,何需技術科學的基礎研究,杰出科技專家也就成為多余的了。不少例子說明,僅有的講話或是中央的指示,但沒有人去具體貫徹實行,或是陽奉陰違,執行得很差,或者是社會環境不允許,那么就是有再好的政策也只能停留在一般口號上,長此下去會在人民群眾中產生負面影響!
“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應用力學、工程控制論、系統工程科學家,兩院院士錢學森曾多次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達這樣的憂慮。
2009年8月6日,錢學森與溫家寶后一次見面時說:“培養杰出人才,不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根本。”
是為“錢學森之問”。這一問,不僅政治家關心,而且普通百姓也非常關注。可以說已然成為一個民族的追問。
2006年,溫家寶曾就此問計國內有名的六所大學的校長和教育專家;2009年11月11日,安徽校11位教授給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發出一封公開信: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之后,“錢學森之問”就在中國教育界引起熱議,現在絕大部分討論的主題仍然以教育為主。
回應“錢學森之問”,教育界的聲音包括:要培養杰出人才,關鍵是教師;要將基礎教育和等教育貫通起來;校大改革大發展起來之后,還要做強等教育。有的強調校應該“去行政化”,按照教育本身規律辦學;有的強調要增加教育經費的比例。
顯然,這個問題絕不僅僅是靠辦好校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應當說“錢學森之問”其實質是“錢學森之憂”,憂在中國杰出人才冒不出來,憂在如何抓住機遇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與思想,加快行動起來,把自己的“心”增強,使中國人真正“站立起來”。
筆者認為這一命題非常重要,是涉及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根本之所在。筆者認為“錢學森之憂”主要包含有3個命題:
一是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在大好形勢下中國還沒有完全獨立自主地發展起自己的核心技術,站立起來。
二是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的原因,是杰出人才不足。
三是杰出人才不足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
為什么說“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建設,并且率先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實現GDP的持續增長。我國GDP的總量已位居許多先進國家前列;出口貿易總額也已過德國,成為出口大國。在這種大好發展形勢下,如何理解錢老的判斷——“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他又為什么深為這種狀況擔憂?
這可以從錢老的言行來體會其含義。如錢老從電視上見到的汽車廣告都是外國汽車,聽到中國汽車業是“外國心”時,連說“泄氣泄氣”,連問“這些人怎么了?……人都干什么去了?……為什么還弄不成?”(蘇文洋《錢學森的三問該誰回答》,《北京晚報》2009年11月11日。)由此聯想到,雖然我國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專利技術也很多,但是,如先進的戰斗機和大型客機的發動機,級精密機床,許多新技術設備、核心技術、專利技術、軟件等等,在新中國成立后幾十年里一直大批量地依靠從外國購買引進,真可以說我們這個大國是“缺少心臟(即核心技術)”的國家。沒有自己核心技術的大國就是一個不能真正站立起來的國家,而是處于國際“加工和裝配”的地位。在當前競爭激烈和風云多變的國際環境下,這是一種極為被動的態勢。“心臟”捏在外國人手中的“巨人”能真正站起來嗎?在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中國人難道不應當發奮圖強自力更生把自己的“心臟”強化起來嗎?!改革開放30多年了,還停留在“引進與加工”掙小錢的狀態,以片面地追求GDP的快速增長為目標,難道不令人擔憂嗎?!這正是極端關心人民和祖國命運的錢老的大憂患!也應是全體中華兒女大的危機!
黨和國家人也清醒地看到當代科技發展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6年兩院院士大會上說:“從科技發展看,科學技術特別是戰略技術正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他還說:“我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發明專利數量少,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新技術產業所占比例較低,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許多技術研究開發的成果還難以實現產業化,優秀拔尖人才比較少,科技體制機制存在不少弊端。這些影響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都需要我們下大氣力認真加以解決。”
溫家寶也強調說: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支撐國家崛起的筋骨。沒有自主創新,我們就難以在國際上爭取平等地位,就難以獲得應有的國家尊嚴,甚至難以自立于民族之林。顯然,自主創新首先要在影響中國發展的核心技術與基本軟件上實現,這樣才能支撐國家的崛起。
可是,錢老為什么一直到2009年8月6日,在即將走完人生之路時還念念不忘“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和“杰出人才不足的問題”呢?可能就是因為,國家多年來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國家人的講話沒有得到切實地貫徹和落實,缺乏具體的措施與安排。許多例子說明,我們過去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曾經起步較早,但后又落在國外的后面。所以要認真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安排好有關的研究工作,還應總結反思一下幾起幾落的教訓。沒有政策的連續性,急功近利,工作反反復復是難以征戰“科技地”的。
當然,對我們這樣一個遭受外國百年侵略而后發展起來的國家,要想盡快擺脫貧窮落后面貌,必須向外國學習先進的科技知識,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及一切先進思想文化成果。但是,如果幾十年持續如此引進下去,不在關鍵技術、核心技術,以及產生核心技術的源泉——人才,以及創新環境與工作平臺方面狠下決心去發展,形成自己的系統知識產權,那就永遠難以真正站立起來。每個有識之士,每位愛國者都不能不為之深為憂心、寢食難安。我們相信,中國人可以自主地解決自己的問題。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錢老擔心中國杰出人才不足,誠然。但是,事實說明,即使有了像錢學森這樣的杰出人才、科學大師,其提議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可以說,杰出人才不足固然令人擔憂,一個發現和培養杰出人才的環境和平臺也非常重要。反過來也可以反思為什么我們的杰出人才不足了。
錢學森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錢學森生前全面關注我國基礎性、長遠性、戰略性的科技發展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這在其1242頁書信選集中有全面反映。他談到的幾個主要方面包括:
1.提倡在化工、冶金、輕工、建材等工業部門拓展系統工程、系統學的應用,提過程工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及集約化程度。
2.發展物理力學學科。包括有:溫氣體、壓氣體、壓固體及臨界態、臨界態等,解決發展大型火箭發動機和宇航事業,以及強度核輻射等相關技術問題。
3.發展包括大型水輪機、汽車發動機,先進的噴氣發動機,先進的風力發電機等大型尖端技術設備在內的機械制造業問題。
4.發展化學流體力學,改造我國化工、冶金產業問題。
5.運用全部的現代化技術,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學這樣的基礎科學,發展知識密集型沙產業、草產業和海產業問題。
6.發展生命科學,探討腦科學與思維科學問題,推動思維學、人工智能、相似論、智力工程等方面的發展。
此外他還十分關注發展第五代智能級計算機問題;關注教育與培養工理文藝結合人才的問題。發展地球表層學、系統地理學、城市學等,規劃國土的利用與開發問題等等。
應該說,這些建議都具有極大的創新性和深遠的戰略意義的。以物理力學為例,如果一個國家真正想建立自己強大的空間國防力量,在空間探測方面作出突破性的貢獻,就不能不重視物理力學及其所包含的相關爆炸力學、等離子體力學等學科發展,它是關系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領域。
錢老對這門學科傾注了極大的熱情。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設立了物理力學專業,錢學森幾乎每周都要到研究室參加研究討論。有人詬病錢學森的物理力學是物理化學,但如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崔季平所說,從物理化學家們的工作到工程技術,其間應該有工程科學起作用。跨不出這一步,在工程中就沒辦法用。“通過這樣的處理,把微觀的化學家處理的問題,發展到工程應用中去,這個過程就是力學的范疇。”崔季平在研讀20世紀90年代鄭哲敏從美國帶回來的那批錢學森的手稿后,重新認識了錢學森發展物理力學的內涵。李佩也認為,應該將這批手稿整理成中文,有些事有重新認識的必要。(《從物理力學起落看錢學森學術思想》,《科學時報》2009年11月12日。)
作為一位有豐富基礎知識和科學技術實踐經驗的、有度科學素養與科學遠見的戰略科學家,錢學森提出并以畢生精力提倡和推動的物理力學,遭遇卻十分曲折:1956年開始作為本科專業招生,1958年因“大躍進”被取消;1961年在中國科技大學恢復專業,后來再度被撤銷;1979年再次恢復,1993年終還是被撤銷。歷經“三起三落”,終遭遇的還是被撤銷學科資格的命運!唯一剩下的一個小分支,就是溫氣體,因為郭永懷先生在初保護了一下而得以幸存。
為什么不能大力提倡和發展錢學森提出的這些寶貴的科學建議呢?
崔季平表示,在急功近利的氛圍下,對基礎學科的建設沒有力行,一些想法沒有得到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李佩表示:“如果當時能堅持走下去,可能現在的情況會大不一樣。在急功近利的氛圍下,基礎科學在一些時候無法得到應有的發展,有些甚至消亡。爆炸力學、物理力學、等離子體力學在1993年被取消了,這是非常短見的事情。作科學研究不能以能不能拿到錢為主要目標。”
胡錦濤在2006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報告中談到:“‘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國際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國際級科學大師、科技領軍人物,可以帶出水平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和團隊,可以創造的重大科技成就,可以催生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企業和全新的產業。在我們的院士隊伍里,就不乏這樣的將才和帥才。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這類人才還不夠多。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抓緊培養造就這類人才,尤其要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領軍人物。同時,我們還要培養大批各個層次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在學術和技術梯隊中形成科技創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創新需求的人才結構,以推動科技活動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創新實踐。”
這段話講得非常好,非常中肯,可是我們請回來的“國際級科學大師、科技領軍人物”錢學森,以其身份之顯赫、地位之特殊,所提出的發展物理力學的重大建議,尚且遭遇“三起三落”,后還是難免被砍掉的命運,何況廣大一般科技專家的建議,又如何能得到重視?!
我國杰出人才是不足的,但是,已有的杰出人才(如錢學森等)的作用也得不到很好發揮,又是為什么?應當說,從根本上講,這種忽視與忽視原始性創新有關,不需要原始性創新,何需技術科學的基礎研究,杰出科技專家也就成為多余的了。不少例子說明,僅有的講話,或是中央的指示,但沒有人去具體貫徹實行,或是陽奉陰違,執行得很差,或者是社會環境不允許,那么就是有再好的政策也只能停留在一般口號上,長此下去會在人民群眾中產生負面的影響!政治上很不可取。
中央都強調了,重大戰略技術是引不進、買不來的,原始創新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源泉。中國要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點,就不能總是跟蹤模仿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創成果。既然原始性創新是“引不進、買不來的”,那為什么就不能重視去做扎扎實實的基礎性的創新工作?社會出了什么問題?決策上出了什么問題?
胡錦濤強調“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但是,錢老這樣的遭遇又如何解釋呢?胡錦濤強調了“尤其要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領軍人物”,這也是很正確的。但是,由誰去培養?用什么方式去培養?要何時培養才能成才?難道又靠由國外大批引進嗎!核心技術引不進來,難道掌握核心技術的人才卻可以引進來嗎?!此外,國內的杰出人才,應當說尚未很好地發現和使用起來,并發揮作用。現有的許多制度和做法是不可能出真正的人才的。以論文數量論英雄,按計劃花掉項目經費就是好樣的,這能出真正的科技領軍人才嗎?反過來,像錢老這樣的大師,還有像李四光這樣的地質學大師等等,他們富有真知灼見的建議又被多次擱置,不予支持,我們的自主創新又從何談起呢!“一將難求”既然這么重要,建議在推動有關學科發展,解決國家有關問題時,要使這一“將”的團隊真正發揮作用,改變現在盛行的“行政化”傾向。不僅是科技方面,其他不少方面,在識人、用人和管人的指導思想與辦法上都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