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制藥行業提出了更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環保問題無法回避,須引起業內重視。”日前,中國化學制藥協會副會長潘廣成說。
排污不達標,環保屢撞紅線——排污問題一直是制藥行業的一塊心病。2010年7月1日,《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將全面強制實施,如今醫藥行業“環保綜合名錄”在加緊制定中,如何在新形勢下重視并做好環保工作,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治理——趕不上污染的腳步
在生產出治病救人的藥物之時,制藥行業對環境的污染同時產生,排污與制藥業的發展始終如影隨形。也正因為這一點,我國制藥行業的“三廢”治理工作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制藥行業的污染,尤其是化學原料藥生產的污染較重。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進行‘三廢’治理工作。”潘廣成舉例說,在當時,將氨苯磺胺生產排放的含酸6%~8%的廢水,以氨中和回收硫酸銨做化肥是一種通行的做法。到上世紀70年代,制藥業“三廢”治理工作有了加強,東北制藥總廠和有關單位合作,先后開發出厭氧消化法處理廢水技術、焚燒處理廢渣液技術和深井曝氣處理硝基廢水技術,并在全國合成藥廠推廣應用。1979年上海第三制藥廠和上海醫藥設計院開發了生物流化床處理抗生素廢水技術,上海第二制藥廠和上海醫藥設計院開發活性污泥法處理磺胺混合廢水。1982年華北制藥廠和北京市環保研究所等聯合開發上流式厭氧反應器處理丙酮丁醇廢醪技術。上海醫藥設計院和有關藥廠協作,用生物膜流化床處理抗生素廢水及厭氧——好氧流程生物處理抗生素或谷氨酸鈉廢水,用蒸發——焚燒流程處理避孕藥濃度有機廢水。這些“三廢”治理技術在生產中應用并不斷改進,大大減少了化學制藥對環境的污染。
近年來,一些原料藥生產大戶更是加大了環保投入力度,華藥集團、新華制藥、東北制藥總廠、哈藥集團、魯抗醫藥等從清潔生產、污染治理入手,在資金、人力、技術上進行大手筆投入,不少企業大力開展ISO14001認證及EHS(環境、安全、職業健康系列)認證,并促使一批環保先進技術得到應用和推廣。如魯抗醫藥集團率先引進美國的CASS技術處理廢水,如今已在多家藥廠得到推廣;東北制藥總廠應用活性炭纖維膜回收含甲苯/甲醇廢水和滲透汽化裝備回收低濃度異丙醇等有機溶媒;華北制藥集團應用荷蘭上流式厭氧污泥床處理技術和意大利多效蒸餾技術處理鹽廢水;江蘇福昌科技公司的免燃料型焚爐技術處理熱值鹽廢液等。這些引進、消化吸收、再提的環保技術,開拓了環保領域視野,推動制藥行業環保工作向縱深發展。
然而,對整個行業來說,治理似乎趕不上排污的步伐,環保事件頻出給行業一次次敲響警鐘。“由于藥物生產具有品種多、結構差異大、使用原料種類多、耗量大的特點,凸顯出來的‘制藥救人,排污害人’現象對整個行業發展帶來潛在的制約影響。”潘廣成說,當前,制藥廢水中COD(化學需氧量)污染總量的統計和治理存在一定欠缺。如間歇生產排污的不均衡性,造成排放濃度和排放量的測定值偏差大;現實的排污量只是反映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瞬時值,對廢氣、廢渣被大氣及水淋后返回水環境的污染量未計入,對其造成的影響還重視不夠;增產后對污染的治理趕不上污染產生量;如何科學合理建設集約化、規模化的環境治理裝置等問題均應引起關注。制藥行業的環保形勢仍十分嚴峻。
“《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再有兩個多月就要全面實施了,但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未完成技術改造,廢水難以達標排放。”一位業內人士焦急地說。
國家環保部一位官員表示,制藥行業已被列入國家環保規劃重點治理的12個行業之一,因此,對制藥行業環境污染的監管將會越來越嚴格,屢觸環保紅線危及企業未來的生存與發展。今年2月,環保部發布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在工業污染源主要水污染物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居前的7個行業排放量合計占工業廢水廠區排放口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的81.1%,醫藥制造業赫然上榜。
有人這樣形容我國制藥行業治污工作的嚴峻性:“這邊葫蘆還沒按下去,那邊瓢就起來了!”那么,污染治理難在什么地方?為什么國家下了不少力氣,企業做了不少努力,污染痼疾卻不能根除呢?
一位業內專家說,制藥工業屬于精細化工,其特點是原料藥生產品種多,生產工序多,使用原料種類多、數量大,原材料利用率低。一般一種原料藥往往有幾步甚至十余步反應,使用原材料數種或十余種,有的甚至多達30~40種,原料總耗有的達10公斤/公斤產品以上,的過200公斤/公斤產品,從而產生的“三廢”量大,排放物成分復雜,污染危害嚴重。國家環境保護制藥廢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邢書彬解釋說,以廢水為例,制藥工業廢水通常具有成分復雜,有機污染物種類多、濃度、含鹽量和NH3-N濃度、色度深且具有一定生物抑制性等特征,相對于其他有機廢水來說,處理難度更大。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環保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東北制藥總廠級工程師甘麗華也說:“制藥行業解決一個污染問題,其工作量相當于其他行業,如紡織業、造紙業的5~8倍。”
某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制藥企業環保工作并不難做。“從技術層面來說,國外有比較先進的技術和應用經驗,只要舍得花錢,國內企業直接拿來用就是了。企業缺的一是錢,二是決心”。
但華北制藥環保研究所王勇軍卻不這么認為。他表示:“一方面,國外發達國家在上世紀就已經把污染較大的原料藥生產轉移到了中國和印度,其本國治理污染壓力并不是很大;另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基礎市政設施比較完善,制藥污水一般經預處理到一定程度后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處理難度及標準要求都相應較低。對于近幾年發展的新品種及有特色的、專業化的品種來說,從國外難以找到相對成熟的應用技術。”他說,隨著制藥工業的發展,國內環保技術也獲得了長足發展。國內并不缺乏前沿的技術,缺的是能夠工業化大規模應用且成本較低、經濟有效的技術。
甘麗華則對風起潮涌的藥廠搬遷表示出了擔憂:“從環保的角度出發,藥廠搬遷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從好的方面來說,企業在搬遷遠離城市的過程中,大多會考慮到環保問題,從項目設計到施工都會把環保工作做到前面。但另一方面,藥廠離人群遠了,離莊稼地卻近了,如果政府部門監管能力不能及時跟上,必然會帶來二次污染隱患。”
出路——協同作戰治污染
“環境和資源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制藥行業是國家確定的環境重點治理行業之一,《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過渡期行將結束,企業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精神來認真對待。”潘廣成強調,制藥行業的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不但需要企業、政府部門、科研服務機構在各自的角色定位中付出努力,更需要各方合作,協同作戰,以減少或根除制藥污染。
近年來,國內“兩一資”(污染、環境風險、資源型)產品的出口開始受到限制。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沈賢姬表示,雖然跟資源型產業相比,藥品出口限制還不太明顯,但這一趨勢應引起業內注意。藥企應努力提升技術層次,加大工藝創新力度,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比如,在咖啡因、撲熱息痛等產品的生產中,落后的鐵粉還原工藝已被加氫還原工藝取代,以減少排放。“企業必須明白,對于污染的產品,國家的政策導向是能治則治,不能治則限,因此,治理工作很重要。”
沈賢姬說,目前,藥企進駐工業園區,借助園區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制藥廢水應成為一種趨勢。即將全面實施的《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政策導向性。王勇軍說,新標準鼓勵新建企業進入工業園區,以便制藥廢水進入園區配套建設的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的接納標準比直接排放標準要寬松一些,且各種污水之間具有一定互補性,混合處理使技術難度下降,也可大大降低企業的壓力,從社會整體資源利用的經濟性來說是比較合理的”。
環保服務,技術先行。為有效控制制藥工業污染,環境保護部早在2002年就依托河北省環科院、華北制藥集團環保研究所等單位組建了國家環境保護制藥廢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該中心承擔的《制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課題,目前已進入審查階段。同時,他們還與清華大學合作,正在開展國家水體污染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制藥行業水污染防治技術評估研究與示范”課題研究。其與國家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研究所、清華大學等單位合作就抗生素菌渣規范化處置、利用技術研究和安全性評價工作也即將開展。
事實上,政府各相關部門建立起協作機制對制藥業開展環保工作至關重要。甘麗華認為,政府應從宏觀層面思考怎樣進行有效管理。如今,制藥行業“環保綜合名錄”已基本確定,但鼓勵類產品相關配套措施的制定卻不見動靜,難免影響企業開展環保工作的積極性。期待各管理部門建立一種宏觀協調機制,科學運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收費、保險等經濟手段,調節或影響企業行為,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目標。
“環保新標準的實施是關系到制藥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大事。要結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一主線,進行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推行清潔生產,實施循環經濟,發展低排放、低消耗的低碳經濟,節能減排,把實施新標準的工作做細、做實、做好。”潘廣成強調。
上一條:風電產業各環節亟待同步 先摸底后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