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大氣污染治理的“亮劍行動”正式拉開帷幕。9月12日,廣為關注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式發布,明確提出了5年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的目標。
參與《計劃》編制工作的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連用“4個”來描述《計劃》,“目標具體、措施綜合、強度大、涉及部門多”。事實上,被視為此輪治霾攻堅關鍵一戰的《計劃》可謂是“史上嚴”,地方將以終效果為衡量標準簽下責任狀,如考核不達標將會
9月12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式發布,明確提出了5年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的目標。這份大氣“國十條”標志著我國大氣污染管理模式由總量控制向質量改善、由單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由單一污染源控制向多種污染源綜合防控、由屬地管理向區域聯防聯控的戰略性轉變——
新一輪大氣污染治理的“亮劍行動”正式拉開帷幕。9月12日,廣為關注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式發布,明確提出了5年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的目標。
參與《計劃》編制工作的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連用“4個”來描述《計劃》,“目標具體、措施綜合、強度大、涉及部門多”。事實上,被視為此輪治霾攻堅關鍵一戰的《計劃》可謂是“史上嚴”,地方將以終效果為衡量標準簽下責任狀,如考核不達標將會被環保部會同組織部、監察機關等“約談”并追究責任。
治理力度前所未有
專家認為,這樣的密集而嚴厲的舉措前所未有。只要嚴格按照《計劃》實施,5年后完全能夠達成目標
“設定的目標確實很,任務很重。”這是專家們對《計劃》的一致印象。
從PM2.5的治理目標來看,去年年底發布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濃度下降要比2010年下降6%;而此次發布的《計劃》則將目標大幅提,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
“5年時間,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實屬不易。尤其北京,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從90微克/立方米降低到60微克/立方米,這在范圍內都是少見的。”柴發合說,根據西方國家的治理經驗,要達到《計劃》設定的目標,至少需要10年至15年。
由環保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多部委共同編制完成的《計劃》,共10大條,35小條,涉及大氣污染治理的方方面面,對淘汰落后產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等給出了十分詳盡的量化目標,并對油品升級、黃標車淘汰等列出具體時間表。據透露,未來5年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投資額將達1.7萬億元。
“這樣的密集而嚴厲的舉措前所未有。”在柴發合看來,只要嚴格按照《計劃》實施,5年后完全能夠達成目標,“關鍵的是,通過大氣污染治理能倒逼能源和產業結構調整,從而達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改善環境整體質量的目標。”
尤為重要的是,《計劃》為目標的完成上了“保險”,把環境質量改善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納入考核體系,要求以終效果為衡量標準。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表示,《計劃》標志著我國大氣污染管理模式由總量控制向質量改善、由單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由單一污染源控制向多種污染源綜合防控、由屬地管理向區域聯防聯控的戰略性轉變。
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是《計劃》的重要一環。當前大氣污染越來越呈現區域性、流動性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改善空氣質量僅憑一個城市“單打獨斗”行不通,需要統籌處理;不過由于各地發展水平、利益各不相同,區域聯防聯控能否落到實處是個難題。“《計劃》提出建立區域協作機制,并明確由區域內省級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參加,組織實施環評會商、聯合執法、信息共享、預警應急等大氣污染防治措施,這讓區域環境治理有了統籌的保障。”柴發合表示,有著較強研發實力的京津冀地區的協作,今后或許將成為解決中國環境問題的一個樣本。
多管齊下驅散霧霾
《計劃》針對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調整、移動源污染治理等大氣污染治理的“硬骨頭”,提出了明確的路線圖
作為《計劃》的“重頭戲”,產業結構優化的力措之一即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計劃》要求提前1年完成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21個重點行業的“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2015年再淘汰煉鐵1500萬噸、煉鋼1500萬噸、水泥1億噸、平板玻璃2000萬重量箱;在此基礎上,2016年至2017年再淘汰一批落后產能。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汪建則表示,根據京津冀等地的大氣污染防治計劃細則,多地的產能淘汰量還將遠遠大于《計劃》中的要求。
“產業結構調整是治理PM2.5污染的治本之策。治理空氣污染不能僅從末端著手,嚴峻的空氣污染形勢反映了我國粗放型的經濟結構,只有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從根本上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認為,《計劃》表明我國治理環境的思路發生了轉變,以期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的產生。
煤炭消費總量成為《計劃》能源結構調整中的重點盯防對象,“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到13%,運行核電機組裝機容量達到5000萬千瓦。”長期以來,煤炭一直占據我國能源結構的主導地位。2012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約40億噸。“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是解決能源型污染的現實路徑,如果這方面做好了,環境質量改善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周大地表示。
削減煤炭消費總量的同時,能否實現清潔能源的替代利用,滿足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計劃》明確,加大天然氣、煤制氣等清潔能源的供應,到2015年,新增天然氣干線管輸能力1500億立方米以上,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
《計劃》的另一個嚴厲舉措是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研究表明,機動車排放占大城市大氣污染排放量30%以上。近年來我國城市機動車數量保持15%至20%的年均增速,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4年,專家預測未來10年這一趨勢不會有明顯變化。就此,《計劃》提出,根據城市發展規劃,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要嚴格限制機動車保有量。
《計劃》提出,到2015年基本淘汰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內的500萬輛黃標車,到2017年全國范圍的黃標車基本淘汰。統計顯示,一輛黃標車的污染排放量大致等于近30輛國四標準車。“移動源污染主要的‘貢獻者’是黃標車,現有的1500萬輛黃標車,貢獻的污染物排放量占移動源污染量的50%至60%,黃標車的淘汰將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釋放更多的環境容量。”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副主任丁焰說。
油品升級的步伐也在加快。《計劃》明確,力爭2013年底前全國供應國四標準汽油;2015年底前京津冀等區域內重點城市全面供應符合國五標準汽、柴油;2017年底前全國供應國五標準汽、柴油。不過據業內人士估算,油品質量每提升一個層級,每升油價成本要上升0.5元,由此帶來的經濟賬怎么算,企業、政府、消費者如何分攤,仍是一道需要解決的難題。同時加快提脫硫裝置的建設,使大部分煉化廠具備生產達標油品的能力,也是油企需要邁出的一大步。
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治理大氣污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做好打持久戰、攻堅戰的思想準備
盡管《計劃》中的各項舉措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具體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按照過去的經驗,地方經濟的發展往往與能源消費總量成正比。”周大地分析,《計劃》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的同時,將重點區域的PM2.5指標等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構建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這意味著除了煤炭,其他石化能源也不可以隨意使用,否則設定的目標有可能完不成。因此,如何在保證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實現減排和空氣質量的改善,對地方政府來說是挑戰也是考驗。
實際上,大氣污染治理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事,也關乎每一個人。“公眾既是大氣污染的受害者,也是‘貢獻者’,治理大氣污染是個環環相扣的過程,這其中公眾的參與十分重要。”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表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愿望是需要付出一些代價的。比如,加大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是必然選擇,但目前仍沒有大范圍普及,原因之一即市民不太愿意接受偏的價格。“企業方面亦是如此,過去依靠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效益,現在該還債了卻往往不愿意為減排、治污付出努力。”
也正因為此,《計劃》提出,強化企業施治,明確企業是大氣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廣泛動員社會參與,引導公眾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全社會樹立起“同呼吸、共奮斗”的行為準則,共同改善空氣質量。
大氣污染治理是個長期過程,公眾要做好打持久戰、攻堅戰的思想準備。歷史上,美國、歐洲都曾先后經歷過與我國類似的大氣污染現象,如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等。為解決這一難題,西方國家已用了數十年,如今仍在持續努力中。“由于30多年來經濟的爆發式發展,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大氣污染問題,目前在我國集中出現,而且呈現結構型、復合型特點,往往舊的環境問題還沒得到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接踵而至。”柴發合表示,治理大氣污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河北:50條措施綜合治理污染
本報石家莊9月12日電 記者雷漢發報道:河北省委、省政府日前印發《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根據方案,該省將采取50條措施,加強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改善全省環境空氣質量。
方案提出,要著力解決以PM2.5為重點的大氣污染問題,突出抓好重點城市、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污染治理,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創新驅動、社會監督、公眾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新機制。到2017年實現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好轉的總目標,為首都及周邊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作出重要貢獻。
河北大氣防治的總體目標是:經過5年努力,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大幅度減少。力爭再利用5年時間或更長的時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全面改善,讓人民群眾呼吸上新鮮空氣。力爭到2017年,首都周邊及大氣污染較重的石家莊、唐山、保定、廊坊和定州、辛集細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33%,邢臺、邯鄲下降30%,秦皇島、滄州、衡水下降25%以上,承德、張家口下降20%以上。
重點行業面臨轉型陣痛
隨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落地,不少人擔憂如此嚴厲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會不會對一些地方經濟、一些行業的發展有所影響?
《計劃》影響直接的當屬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21個重點行業,計劃要求提前一年完成這些行業的“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并提出2015年再淘汰煉鐵1500萬噸、煉鋼1500萬噸、水泥1億噸、平板玻璃2000萬重量箱以上。
“客觀地說,一批淘汰的落后產能會給地方政府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但這也是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必須經歷的陣痛,是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所研究員、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表示。
“短期內,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淘汰落后產能可能會對一些行業產生一定影響,但長遠看,以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為著力點倒逼經濟轉型,不僅不會抑制經濟增長潛力,反而還會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表示,《計劃》中的量化目標經過諸多專家的論證,是在保證經濟平穩發展的前提下制定的,因此不會對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
未來5年,大氣污染防治的總投資將達1.7萬億元。大氣污染治理將給環保產業帶來新的增長點,甚至在中長期提升經濟增長動力。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王金南分析說,大氣污染防治將給至少3個方面帶來利好:一是大氣污染治理行業,二是減少污染產生和排放的綠色產業,三是灰霾污染治理的監測和咨詢服務市場。
除了對環保產業的撬動,《計劃》的出臺在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的同時,將極大促進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如《計劃》明確,到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到13%,運行核電機組裝機容量達到5000萬千瓦;大力發展可替代的清潔能源,增加煤制氣、天然氣的供應,到2015年新增天然氣干線管輸能力1500億立方米以上。
不僅如此,黃標車的淘汰及機動車環保管理的加強,對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也是一次機遇。“尤其是為電動等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創造了美好前景。”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副主任丁焰說。
可以肯定的是,《計劃》的出臺既是治理大氣污染的有效舉措,同時也是新形勢下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力抓手,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經濟增長質量提,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多贏。
上一條:三菱QH42P,MITSUBISHI+QX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