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對轉變發展方式問題的認識有一個過程。開始是講要走內涵式發展的路子;之后是講增長方式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幾年是講轉變發展方式。雖然認識不斷深化,但三十多年來發展方式一直沒有徹底轉變。這就提出:既然三十多年沒有徹底轉變發展方式,而經濟卻能夠保持速發展,那為什么非要轉變發展方式不可呢?
服務業的知識化是未來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之一。 圖片來源:昵圖網
黨的十八大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為什么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對轉變發展方式問題的認識有一個過程。開始是講要走內涵式發展的路子;之后是講增長方式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幾年是講轉變發展方式。雖然認識不斷深化,但三十多年來發展方式一直沒有徹底轉變。這就提出:既然三十多年沒有徹底轉變發展方式,而經濟卻能夠保持速發展,那為什么非要轉變發展方式不可呢?
這是因為,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一直是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以內的,即使不轉變發展方式依然有增長空間;但是今天的發展已經達到生產可能性邊界,如果傳統的發展方式不轉變,將引發一系列社會、政治問題。如果為了維持增長率,越生產可能性邊界“硬”增長,終導致資源、環境系統癱瘓。
傳統的發展方式有三個增長途徑。一是物質消耗,大量投入資源、能源,大量排放廢氣、廢物,由此做大GDP。二是向下競爭,即通過廉價勞動力、低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向產業鏈低端下滑,從而獲得競爭的比較優勢,而不是通過設計、研發等知識密集型勞動取得向產業鏈端攀升的競爭優勢。三是外需拉動。大量投資、大量生產、大量外銷,維持低強度低質量的內需。但時至今日,這三個路徑都走到了盡頭。
,物質消耗已經處于臨界區域。就資源的絕對界限即自然資源的總量來說,我們正在日益接近,已經出現很多資源枯竭型城市和采礦塌陷區、生態脆弱區等;但就資源的相對界限即可獲取的自然資源總量來說,我們已經碰到紅線。據有關部門負責人披露,“我國現在每年新增原油消費絕大部分依靠進口,進口量之大占到全球新增產量的70%到80%”。至于其他基本金屬的對外依存度,很多都過了60%。
就環境容量來看,我們已經達到了絕對界限,即生產排放的有害物質過了大自然的自潔能力。大自然正在通過劣質的空氣、水土和疫病、災害等在報復我們。按照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全國70%左右的城市不達標。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長時間、大范圍、重污染霧霾天氣。據201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在198個城市4929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較差級和極差級水質的監測點比例為57.3%。農村仍有2.98億人飲用水不安全。
第二,向下競爭已經沒有空間。向下競爭就是比誰價格更便宜,而不是比誰質量更好,其結果把利潤、工資擠壓到盈虧線。很多小企業向下競爭,不少大企業甚至新企業也向下競爭。鋼鐵行業從2011年4季度起主業連續虧損,虧損嚴重的2012年3季度達到165億元;鋼鐵產能過剩不斷加劇,近期全行業處于凈虧損狀態。2012年水泥行業利潤較2011年下降近50%。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2012年中國500強發展報告》,在中國企業500強的個體規模和總體規模大幅度擴大的同時,利潤額出現負增長的企業數量大幅度增長,多個行業出現績效大幅下滑的現象。
很多新產業也是低技術、低利潤。這些企業處于新產業的低端,從事加工組裝等簡單勞動密集環節,在這一點上與大量傳統產業并沒有什么不同,出現賣一臺電腦只能賺一捆大蔥錢的局面。
近幾年來,不斷出現用工荒現象,根本原因是企業沒有利潤空間。由于向下競爭,生產不出來更的價值,只能吸納低素質的廉價勞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2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28752元,月均僅為2396元。
第三,外部需求已經接近飽和。2012年以前的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速過20%。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我國出口同比下降16%,貿易順差減少34.2%。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數據,201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6.2%,增速同比下降16.2%。2013年,商務部就當前外貿形勢向商務部重點聯系的1000多家企業作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8.7%的被調查企業反映出口利潤下降,50.7%的企業訂單減少!
國際金融危機只是使我國傳統發展方式的問題暴露出來,而不是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實際上即使不發生金融危機,中國外需下降也是必然。在短期外需也許還有增長,但從長期趨勢看,如果不轉變發展方式,國際市場已經沒有增長空間。相對于外需來說,中國制造的低端商品已經飽和。我國生產的粗鋼、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都占到全球產能的一半甚至更。全70%的DVD和玩具,50%以上的自行車、照相機、電話機、電子表、打火機、拖鞋、鈕扣、拉鏈,過30%的空調、彩電、計算機顯示器、微波爐和箱包,都是中國生產的。
轉變發展方式的方向是什么
既然傳統發展方式已經走到盡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方向就是智能型增長?偨Y國際后工業化時代經驗,聯系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實踐,可以把智能型增長方式概括為三個基本特征。
,資本投入無形化。原始社會經濟的投入主要是體力,誰身強體壯誰就能獲得食物等生產資料;農業社會經濟投入主要是土地,誰擁有土地誰就能獲得地租;工業社會經濟投入主要是有形資本,誰擁有資本品誰就能控制生產和分配;而信息社會經濟投入主要是無形資本,誰擁有無形資本誰就能控制生產和分配。在后工業社會,科學家、工程師等專業人員在職業結構中已經居于主導地位,科學和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的戰略性資源。
無形資本有兩項內容。一項是人力資本,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技能教育等,以及健康、醫療等的投入。再一項是知識資本,包括設計、研發、專利、版權、許可、品牌等的投入。簡單說,無形資本就是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
第二,經濟結構服務化。在實現智能型增長的國家,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都在70%以上,的過80%。經濟結構服務化的表現,一是制造業的服務化。在制造業的端是設計、研發、市場開發、銷售服務等服務性質的活動。發達經濟體制造業服務類投入占到制造業產出的20%~25%,制造業崗位中30%~55%具有服務性職能,若加上外包服務,美國制造業服務類崗位已過生產類崗位。2005年著名傳統制造公司利潤的50%以上來源于服務活動,全球500強企業中56%的公司從事服務業。而且制造業企業的生產,越來越依靠金融、電信、物流等服務性企業。
其次是農業的服務化。農業不再是單純的種植業,而是多功能的、知識密集的、附加值的農業。在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都是三次產業度融合的,前端有設計、研發和知識產權的應用,中后端有品牌推廣、售后服務。有人把農業稱為第六產業,即1、2、3相加或相乘都等于6,1、2、3分別代表三次產業。
三是服務業的知識化。工業化時代也有大量服務業,但信息化時代催生了大量新興服務業,包括新興的生產服務業、生活服務業,特別是創新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的一部分原來位于制造業內部,現在則從生產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市場化的獨立產業,如設計研發服務業、技術轉移服務業、技術改造服務業、創新能力服務業等創新服務業。這些服務業是服務業的端,是服務業中知識密集的。另一部分是新形成的,如教育服務業、健康服務業、體育服務業、休閑服務業、養老服務業等,也具有知識密集的特點。
第三,技術體系生態化。人類的前兩次工業革命,都是依靠工業化的技術體系。工業文明的特點,從生產工具上看,是大規模使用機器,而且是自動化的機器,用以替代人力;從生產動力上看,是大規模使用化石能源特別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以替代生物能源;從生產對象上看,是大規模使用鋼鐵、水泥等礦物質材料,以豐富商品。因此工業文明的技術體系可以大限度開采自然資源,大限度生產商品,所創造的巨大生產力,過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
這種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的技術體系,當更多國家也用這種技術體系實現工業化時,就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能源資源消耗速度過自然界生成速度;二是環境破壞速度過自然界自我修復能力。這就要求工業化的技術體系向生態化的技術體系轉變。
生態化技術體系有三個特點。
1.減量化。工業文明鼓勵奢侈消費、前消費、過度消費,為擴大消費,大限度獲得利潤,其技術體系必須通過提單位時間效率的辦法,使用大量能源、資源,從而創造大量產值。而生態化的技術體系則通過提單位資源效率的方法來增加產品總量,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全部經濟、社會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對廢物進行資源化和再利用。
2.低碳化。工業化技術體系以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為依托,農業技術也是機械化和化學化的,排放、污染;生態化技術體系則以清潔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依托,農業也是生態農業,它把排放和污染維持在大自然自潔能力的范圍以內。
3.數字化。工業的技術體系通過物理聯接,使機器等生產裝置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自動運行,從而把人從體力勞動和有害的環境中解放出來;而生態化的技術體系則以數字化為基礎,把原子引入比特,從而使物與物、人與人、人與物之間聯系起來,可以在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和生活的全部過程,實時感知、分析和控制。
轉變發展方式的途徑是什么
既然智能型增長是轉變發展方式的方向,那么怎樣才能實現智能型增長?黨的十八大提出五個“更多依靠”的原則:“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薄
,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制造業。圍繞新興技術開展國家計劃項目、地方計劃項目布局,特別是開展科研體系的布局、科技人才的布局和基礎設施的布局。發展新興產業,位的任務是按照新興產業對新興技術體系的需求開展組織化的研發,引導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依托原有機構或建立新的企業法人機構,投入資金、人才開展競爭前技術研發。
在保證研發投入強度穩定增長的同時,大力激發全社會除研發投入以外的創新投入,包括創意設計、技術轉移、技術改造、專業服務、人員培訓、品牌開發、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投入。特別是鼓勵制造與服務的融合,支持基于知識產權的商業模式創新,支持產品服務化的服務模式創新,激勵全員創新,釋放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紅利。
第二,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特別是創新服務業置于戰略地位。所謂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包括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電子商務服務業等。其中創新服務業是知識密集的服務業,包括設計研發服務、技術轉移服務(轉移、轉化、孵化)、技術改造服務業(節能、環保、信息化等)、創新能力服務(云計算、檢驗檢測、質量認證、戰略咨詢等)。
創新服務業無論是內資外資、國有民營,都是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技術、效益的行業,可吸收大量的科技人力資源,對傳統產業具有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第三,把發展現代化的市鎮經濟作為城鎮化的重心。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過52%。到2020年,還將有1.5億左右的人口城鎮化,屆時城鎮人口比重將達到60%左右。在大規模城鎮化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市鎮經濟!
一是走分布式工業化之路。就是把產業職能從已經飽和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轉移出去,直接在中小市鎮興業建市,不是群起建設城市新區。
二是走綠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帶動城鎮化之路。發展以生物資源為原料、生態化生產為特征的綠色產業,包括生態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生物質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包括生產質能、太陽能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等;發展循環經濟,在企業內部各生產單元之間、上下游企業之間、園區關聯產業之間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廣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興建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住宅,推行垃圾分類回收和低碳消費模式,建設綠色社區。大力發展商業、旅游、養老等第三產業。這種市鎮經濟是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即在市場經濟基礎上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包括工農業和商業等三次產業,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管理體系,形成持續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
第四,大力發展開發型大學和技能型大學。建立研究型、開發型、技能型大學體系,即除“211工程”、“985工程”的一些校按研究型大學方向辦學外,其他普通校和大量職專院校都應按開發型大學、技能型大學辦學。研究型大學對人才的培養和科研活動,絕大多數應該是非市場化的(科研成果可以商業化);開發型大學、技能型大學對人才的培養和科研活動絕大多數應該是市場化的。
作者簡介:
郭鐵成,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上一條:三菱FX2N-80MT-001,昆山三菱P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