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工業是我國重要基礎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就業面廣,消費拉動大。工信部選擇在此時發布《計劃》有其重要的背景和意義。
我國
當中國進入機械裝備和汽車報廢的峰期,再制造產業的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機遇。
11月21日,工信部印發《內燃機再制造推進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明確指出到“十二五”末,內燃機工業再制造生產能力、企業規模、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升,并提出“再制造產業規模達到300 億元”和“再制造產品配套服務產業規模達到100 億元”這兩個目標。
“十二五”產量逾4 億臺
內燃機工業是我國重要基礎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就業面廣,消費拉動大。工信部選擇在此時發布《計劃》有其重要的背景和意義。
我國已成為內燃機制造大國,社會保有量巨大。來自工信部的新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內燃機產量年均增長約10%,累計產量約3 億臺。2012 年總產量7760 萬臺,總功率約15 億千瓦,預計“十二五”產量將過4 億臺。
此前,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秘書長邢敏在11月6日舉辦的“2013中國清潔柴油車發展層論壇”作主題演講時曾表示,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國內燃機產品社會保有量為3億臺。
隨著內燃機產量和保有量的快速增長,推進內燃機再制造成為內燃機行業綠色循環發展的方向。“既可實現大量失效產品資源化利用,也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計劃》如此闡述推進內燃機再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官方數據顯示,與傳統廢金屬回收利用處置方式相比,再制造能夠回收報廢產品所蘊含附加值的70%左右;與原始制造相比,再制造可節約能源消耗80%、節約材料70%以上,降低制造成本30%~50%。
然而,專家指出,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再制造起步較晚,產業基礎薄弱,還面臨著諸多難題,包括再制造舊件回收體系尚未建立,回收難度大;產品標準、生產制造工藝標準不健全,檢驗檢測能力整體不強;市場準入機制缺失,缺乏規范管理;相關財政、稅收、信貸等支持不足,甚至存在政策障礙等。
為此,《計劃》提出實施五大重點工程,包括內燃機整機及關鍵零部件再制造示范工程、關鍵配套件再制造示范工程、內燃機效清潔升級再制造示范工程、再制造工藝技術及裝備提升工程,以及再制造逆向物流體系示范工程。
400億元產業規模
值得關注的是,《計劃》還明確了“十二五”期間內燃機再制造產業的發展目標。
到“十二五”末,全行業形成35 萬臺各類內燃機整機再制造生產能力,3 萬臺以上規模的整機再制造企業6~8 家,3 萬臺以下規模的整機再制造企業6 家以上;增壓器、發電機、起動機、機油泵、燃油泵、水泵等關鍵零部件規模化配套企業30 家以上。
此外,建立一批乘用汽車、中重型商用車、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發電設備、船舶動力、石油機械、鐵路機車等內燃機再制造示范工程。初步建立全行業舊件逆向物流體系,一批核心企業建成舊件回收網絡系統。
“再制造產業規模達到300 億元,再制造產品配套服務產業規模達到100 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5 萬個,降低終端消費者使用成本100 億元。”《計劃》為“十二五”期間我國再制造相關產業規模畫出了總共400 億元的藍圖,而從11月15日舉行的“第三屆中美再制造對話”上傳來的消息稱,2010年中國再制造產業產值還僅在25億元左右。
在官媒對“第三屆中美再制造對話”的報道中,還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全國役齡10年以上的傳統舊機床過200萬臺,80%的在役機械過保證期,廢汽車約500萬輛,若將其中10%進行再制造,產值規模將過千億元,潛力十分巨大。
多家證券機構的分析師表示,隨著《計劃》的穩步推進,濰柴動力、云內動力、威孚科、一拖股份、西儀股份、富瑞特裝、全柴動力等相關上市公司將獲得政策支持。
據報道,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正在制定與再制造相關的10項新標準,作為業內龍頭,玉柴再制造工業(蘇州)有限公司、康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儀股份、天潤曲軸等均參與了標準的起草和籌備工作。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新標準的制定,再制造產品的市場空間將被打開,龍頭企業的效益會有明顯提升。
上一條:制造業:需求回升不穩固 制造業投資增速趨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