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判斷的科學性就在于,他認為每一次工業革命的動力是能源的革命。能源革命是工業革命的推進動力,其他的技術發展和突破則是工業革命所伴生的結果。次工業革命標志是蒸汽機的發現。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是電能和內燃機的使用。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來取代化石能源為標志,它用一種可持續的能源體系來取代不可持續的能源體系,是一種新的革命。
總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本質是一種能
2013年12月13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這表明,環境和能源資源問題已經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在人類即將邁入第三次工業革命引發的生態文明進程中,中國必須要奮起領航,中國的能源行業也應充分利用市場需求和產業優勢,致力于占領本輪競爭的制點。
第三次工業革命本質是能源革命
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從不同的專業角度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從制造業角度來看,有人認為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自動化生產線,第三次工業革命是3D打印、柔性制造。也有人說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命科學,還有人覺得信息技術本身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現在應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說法很多。
里夫金判斷的科學性就在于,他認為每一次工業革命的動力是能源的革命。能源革命是工業革命的推進動力,其他的技術發展和突破則是工業革命所伴生的結果。次工業革命標志是蒸汽機的發現。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是電能和內燃機的使用。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來取代化石能源為標志,它用一種可持續的能源體系來取代不可持續的能源體系,是一種新的革命。
總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本質是一種能源的革命,就是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來取代化石能源,這是它的本質。至于其它的比如信息革命、智能化網絡,都是伴生的東西。
深刻改變人類發展理念
第三次工業的影響很深遠,它將促進人類社會形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帶來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發展理念和消費觀念的重大變革。
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顯著的進步是,勞動生產率由于能源的利用形式的變化而大幅度提。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目標不完全在于提勞動生產率,還要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由于分散的新能源可以通過智能電網進行整合、分配,未來能源的生產也會更加分散化和扁平化。數字化制造、3D打印技術的出現,使得消費方式更分散化和個性化,而不是大規模批量制造自動生產線同質化生產。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調整則帶來人類社會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變革。
首先是發展觀念的轉變。人類社會發展不再無節制地去追求物質的享受,不再去片面追求個人財富的無限增長,而是更多追求公共環境的空間和公共資產,消費也更加個性化和并傾向于層次的精神消費,比如安靜的環境、清潔的空氣等,而不是無節制地去占有物質財富和奢侈消費。
合作意識也將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在全球開展的重要驅動力。當前開放的互聯網也使得獲取、交換知識、商品和財富非常便利,還可以通過新型商業模式如租賃、分時共享等分離所有權和使用權,這種新型網絡分享的觀念也有利于促進社會財富的積累和共享,促進集體利益的思維方式以及與生態文明向適應的思想觀念形成和發展。
支撐工業革命、工業文明的是GDP掛帥的經濟增長。支撐生態文明的就不完全是經濟指標,而是一種全方位的指標。這會對傳統以追求生產效率和消費大化為核心,并以GDP衡量經濟產出價值的工業文明經濟學理論提出挑戰,會促進新型生態文明相關理論和指標的不斷完善,終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必須搶占先機
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變革是深刻的社會變革。對于中國來講,重要的判斷就是必須要抓住現在的機遇。
社會在變革的時候,哪個國家能順應變革潮流,就能夠乘勢發展和強大,反之則會被邊緣化、落伍甚至衰落。從國際競爭角度來看,在變革之際的機會,可能決定一個國家未來幾十年的位置。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國際的競爭,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失去了還可能趕上,第三次工業革命拼的是轉型,誰轉型快誰就有優勢。中國在農耕文明的時候是的,但錯失了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需要抓住正在興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在很多領域和發達國家同步進行并合作開展,在全球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潮流中,搶占先機,打造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
對中國來講,當下的形勢是困難、挑戰和機遇并存。困難在于,就能源轉型而言,中國比發達國家更困難。發達國家能源需求飽和,進行結構調整會比較從容,選擇的方案也很多,比如風能、太陽能或者天然氣。對中國來講,挑戰在于隨著經濟發展,能源總需求會持續增加,到2030年電力裝機比目前還要增加一倍以上,即使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可能還不夠,因此新增裝機還要用煤炭等傳統能源,因此改變能源結構難度很大,挑戰很大。
機遇就在于,中國處于能源需求較快增長時期,新增能源供應優先選擇可再生能源的市場需求很大,而強勁的市場需求是新技術推廣的強大動力,其快速占有市場也有利于研發投入的回收,激勵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和進一步創新。同時,全球新能源體系變革的趨勢和國際合作,也為中國新能源企業的技術創新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和提升技術競爭力的難得機遇。
從技術層面來看,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前瞻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創新與發達國家尚有一定差距,但在產業化方面總體上已處于先進水平,在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和熱利用、生物燃料、電動汽車等領域,與發達國家同步開展研發,并迅速實現產業化,風電裝備和光伏發電裝備已大量出口,而且基本上都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
智能電網需發揮更大作用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征就是一次能源要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可持續、清潔的能源來替代不可持續、環境不友好的化石能源。二次能源現在主要是電力,將來有可能發展氫能作為一種新的二次能源形式。
在這樣的過程中,就需要智能電網來支撐可再生能源的效生產、輸配和利用。隨著技術發展變化,未來可能會出現扁平化的智能能源網絡,但具體而言,需要根據各國國情、發展階段,統籌近期與長遠,具體考慮和規劃。
結合當下中國而言,由于未來用電量持續增加,以及新能源基地和負荷中心不均衡分布的現實存在,必須依靠遠距離大容量的輸送方式。因此不能完全寄托于分布式,大水電大核電也要發展,還得要有大規模遠距離的輸送電網,所以不能太強調分布式能源而忽略電網的堅強和智能化建設,當然也不能僅僅強調堅強網架而忽視分布式能源,對中國未來的能源發展而言,兩者都要發展,關鍵的就是兩者必須要結合、互補,因為中國幅員遼闊,各地能源資源稟賦差別很大,不可能靠一種方式來解決多元化的問題。
(作者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副校長)
上一條:風電:風電在嚴寒中仍有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