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倉庫里“收藏”什么?
對理性的崇尚、對計劃性的遵守與對精確度的執著,造就了德國制造的優良名聲。
200
對于一些企業家來說,一提轉型升級就是上設備,不惜重金在全球范圍內搜尋好的設備。可設備、生產線買來了,就是做不出和國外同等質量的產品。
一直在產業鏈上游的“德國制造”,能做出你做不出的東西,能做好你做不好的東西,所以,你必須為德國制造支付價。“德國制造”憑借其專注、標準、精密,在歐債危機肆虐的環境下保住了利潤,端穩了飯碗。
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的根本差距是什么?勞動力便宜不是優勢,這只是打工仔的優勢。當傳統德國制造面臨越來越多來自新興國家的低價挑戰時,德國將自己定位為工廠的制造者。如果說中國及其他一些新興國家是工廠,那么德國就是工廠專用設備的制造者。中國制造轉型要向德國人學習什么?在與德國曼公司合作過程中,重卡龍頭中國重汽員工從一周時間只學怎么擰螺絲這樣的事情上又領悟到什么?
德國倉庫里“收藏”什么?
對理性的崇尚、對計劃性的遵守與對精確度的執著,造就了德國制造的優良名聲。
2009年,中國重汽開始與著名卡車公司德國曼公司合作。重汽人想不到的是,要站在這個巨人肩上,先卻是從學習如何擰螺絲開始的。
“他們非常重視對工人的培訓,每開發一個新車型,必須從基本工序,比如擰螺絲開始培訓。”曾經到曼公司參加培訓的中國重汽濟南商用車有限公司總裝部工人王夢緣說,步先從技術模擬操作學起,“一個三維空間模擬室,一臺虛擬車,工人拿著虛擬工具裝零部件,一旦裝錯了,系統馬上報警。”
一開始她無法理解,可德國人說,這是基本功,必須做。
“為什么要把螺絲擰緊?為什么要涂專用防松膠?在國內,規定10個流程,終執行可能會簡化,但在曼公司都不允許。”中國重汽質量部副部長王福文說,把活干好不僅僅滿足技術要求,在和德國人交流后,他感覺操作者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理解透,就會把活干到位。”
中國重汽濟南商用車有限公司車身部主任崔明主要負責駕駛室生產,參加過兩次曼公司培訓。
“德國人對質量要求到什么程度?比如要求偏差1mm,1.5mm都不行。”有一次崔明到曼公司的庫房,公司十年甚至十幾年前的樣件都保存著,每個上面記載了這個樣件當時實驗的狀態、誤差、數據,包括一些淘汰車型的樣件。“每個樣件的變化都有封樣。你到這個倉庫一看,就看到一個個車型產品出來的過程,哪一步錯了、出了什么問題都一目了然。而在國內,用不著的可能就扔了。”
2.5mm誤差,我們感覺沒問題,德國人總說“NO”
“德國制造”的成功,首先要得益于嚴格、健全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
提到質量控制,崔明感觸多的就是,德國公司負責質量監控的部門說得多的就是“NO”,“全是"NO"。”
崔明說,重卡駕駛室有上百道工序,底板是關鍵部件,是各個工序的基礎。之前,重汽做一個件大概偏差2.5mm,這是幾個部件焊接成小總成后累積起來的。“我們也知道,每個小部件會有點小偏差,但只要不影響到總成的偏差就沒什么關系。”
“我給你解決這個問題。”德方質量控制人員說。
這些德國人來了五天,基本都在檢測,檢測每一個相關件,終把偏差從2.5mm減到1mm。“他們不怕費工夫,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做。你可能覺得這很死板,因為小偏差不會影響終結果。在我們的標準體系里,這完全可以容忍。”崔明說,他們就是告訴你要怎么做,小問題揪住不放,總是說“NO、NO”。
這樣的嚴苛,還表現在對產品的質量抽查上。
比如一批沖壓件生產出來后要測量,德方會從100件里面抽10件檢測,可能之前做的五六批都合格,但如果10件有一件不合格,國內廠商再抽檢一個合格的就過關了,可德國人會按流程重新做起,從遍開始,直到重新抽檢10個全部合格。
“我說,做了這么多你們肯定有基礎了,對方一聽立刻打開櫥子,拿出一本很厚的文件夾。”崔明一看,當時就呆住了,“這么厚的文件夾,只是其中兩個零部件的釋放文件。要知道,一個駕駛室光沖壓件就需要80種。”曼公司全部車型光沖壓件大概133種,還有其他件的零部件,花費的工夫可想而知。
此外,國內公司對整車的外觀指標是不重視的,因為市場需求的關鍵點是保證性能、運行狀態等指標,一些不太重要的指標,比如磕碰劃傷,油漆面均勻與否,往往都被忽略過去了。但這些細節德國人不會放過,“像車門劃痕,因為裝部件要上下很多人,很多工序,整個過程難免出現磨損。德國人覺得不可思議,這樣的情況在他們廠里根本不會出現。”王夢緣說。
上面列舉的檢測手段并不是行業通例,都是曼公司自己摸索出來的。“質量控制體系必須要有自己的一套辦法,我們覺得德國人的辦法死板,但他們就是憑借這個,做到了讓全球尊敬的德國制造。”崔明說。
“將來,我兒子也會來公司跟我做一樣的工作”
職業技術教育是德國振興的基石,也是德國制造崛起的秘密武器。
在曼公司培訓期間,王夢緣看到有一群孩子在曼公司接受培訓。
“也就是二三年級小學生,他們有專門的試制車間,在駕駛室平臺和底盤平臺上。技術員會讓每個學生認識每一個零部件的作用,然后教他們為什么要裝這個件,公司的理念是什么。”王夢緣看到,小孩子先理論學習,到現場后動手操作,每個人都很感興趣,特別愛鉆研,積極問問題。
為保證公司有足夠的熟練工人,德國公司往往自己建學校培養工人,一般學四年才能真正進入工廠操作,而且直接進入一種特定零部件的崗位上工作,非常細分,以保證操作的專一性和專業性。“大部分一線工人都出自本公司培訓學校,學校直接設在工廠里。很多年輕人在里面,焊接的練焊接,加工的練加工,只要學了就能用上。”崔明也是學焊接出身的,看到這一幕他很感慨。
更讓王夢緣津津樂道的是德國公司的生產環境。他們會放音樂,喝咖啡,非常悠閑。裝配調環節用的設備很先進,噪音很小,而且配套零部件物流水平,工人可以很輕松地找到任何一個標準件。
“在國內一些裝配廠,像我們隔這么近說話就聽不見了。而德國人對工作一點不感到壓抑,一線工人更不會有干臟活累活的感覺。”王夢緣曾經問過曼公司一位質量部工人,在一線工作會不會覺得辛苦。結果對方說自己馬上就要去休假了,對工作非常享受。
“將來,我兒子也會來到公司,跟我做一樣的工作。”這個德國工人對王夢緣說,言語間充滿了自豪感。
上一條:三菱QJ71C24N-R4,AJ65SBT-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