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克倫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說,工廠倒閉是因為競爭不過亞洲的工廠。本報記者看到,美國市場上的家具大多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和越南。
重振制造業是奧巴馬政府提出的口號。
強大的制造業是美國經濟強盛的重要根基。過去幾十年,美國制造業受到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的吸引,不斷向外遷移。
近年來,受新興市場國家勞動成本上升影響,個別制造商將海外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為加速回流趨勢,爭取未來競爭力,奧巴馬政府加大端制造業創新支持力度,但時至今日,美國制造業回流仍未成趨勢。
一些端技術產品制造也向國外轉移
北卡羅來納州的林肯頓家具公司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家族企業,2008年倒閉。2011年12月,該廠重新開張,雇傭了60個工人生產硬木家具。林肯頓家具廠的重新開張,被奧巴馬視為美國制造業復興的一個例子,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布魯斯·科克倫在2012年曾被邀請參加在白宮舉行的制造業回流峰會,他還獲邀參加奧巴馬的國情咨文演說。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該工廠在重新開業一年之后,于2013年1月初因“訂單不足”又重新關門了。
科克倫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說,工廠倒閉是因為競爭不過亞洲的工廠。本報記者看到,美國市場上的家具大多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和越南。
重振制造業是奧巴馬政府提出的口號。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2011年向奧巴馬提交了一份《確保美國先進制造業的地位》的報告說,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制造業無論是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還是提供的就業人數,都在下滑。從1895年到2009年,美國是上大的制造業產品生產國。2010年,制造業大國的頭銜讓位給了中國。數十年來,美國的制造業不斷向海外轉移,其中不于低端技術產品,一些端技術產品的制造也向國外轉移。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美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從1957年的27%下降到了2009年的11%,提供的就業崗位從1998年的1760萬下降到2010年末的1160萬。
這份報告提出設立“先進制造業”的倡議。根據這份報告的建議,奧巴馬政府在俄亥俄州、北卡羅來納州等地設立了“制造業創新中心”,希望通過技術創新,推動3D打印、節能電子芯片等技術的發展,引領制造業振興,并鼓勵企業在本土進行投資,創造就業。幾乎與《確保美國先進制造業的地位》報告發布同時,個別制造商將海外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或者擴大了在美國生產,這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但時至今日,美國大規模制造業回流現象并未出現。美國全國制造商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查德·毛特雷曾告訴本報記者,美國制造業回流是個案。這個判斷在今天仍是成立的,至少迄今沒有看到制造業回流的趨勢。一些制造商把生產線從國外轉移回來,這是制造商根據具體情況,在個案的基礎上作出的決定。他表示,美國制造業回流趨勢肯定會繼續,但并非所有已轉移出去的制造業都會回流。制造商會對供應鏈及生產進行全盤再評估,比如考慮勞動力成本、運輸成本、控制產品質量、知識產權保護等。
美國的人工成本仍是中國的6倍
一些企業新設或擴大在美國的工廠,或者把生產從海外遷移回美國的案例,近年時有耳聞。用奧巴馬的話說:“通用電氣、卡特彼勒、福特等美國企業,正在陸續將部分生產線從海外遷回。”另外,引起較大輿論關注的是,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曾表示,蘋果打算把設在中國的部分Mac電腦生產線轉移回美國國內。
對于美國制造業的回流,人們常提到的原因是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漲。那么,中美真實的勞動力成本差異多大呢?多位商界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美國人工成本仍是中國的6倍。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中美之間的“勞動力平價”,也就是,如果不考慮匯率,基本上美國和中國的工人工資金額大體相當,即如果中國工人每月工資是三四千元人民幣,美國工人的工資在三四千美元。
香港昌利行是全球大的手套生產商,生產基地主要在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該公司總經理林曉盈去年底在美國阿拉巴馬州參加一次中美制造業合作論壇時告訴本報記者,該公司的主要客戶在美國,因此有興趣赴美投資設廠。但她說,目前,美國的人工成本仍遠于中國,除了一些可較大程度實現機械化生產的產品,其他產品,包括運動手套,要在美國生產幾乎不可行。
波士頓咨詢公司資深合伙人哈羅德·西爾金是波士頓咨詢公司報告《美國制造回歸》的作者。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2001年中國剛加入貿易組織的時候,制造業平均小時工資是58美分,遠低于美國的水平。因此,許多美國制造商將一些制造活動外包給中國。這不僅僅是因為工資差異在起作用,同時中國吸引外資的戰略也非常好。但隨著時間推移,中國出現工資上漲、通脹以及人民幣升值等情況。相對于美國,中國的生產成本在上升。
西爾金表示,對于許多勞動含量較低、運輸成本又較的商品,2015年前后可能是一個臨界點。也就是說,到2015年,這些產品如果是要供應給美國市場,那么在美國制造就是“經濟”的做法。他說,可能回流的產業,分別是計算機和電子、家電和電氣設備、汽車裝備、塑料、家具、金屬制品、機械設備以及化工(特別是乙烯化工)。
但是,即使部分制造業回流美國,也并不意味著在中國的工廠將會關門。西爾金說,由于中國經濟每年以過7%至8%的速度增長,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工廠會轉而服務于中國消費者,他們會在美國建立一家新的工廠,服務于美國市場。也就是說,外包并未過時。在將來,內包和外包將同時發生。
技術創新能增加多少就業崗位還是未知數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級研究員馬丁·貝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制造業回流不多”。隨著中國成本上升,一些公司正在將生產轉移至墨西哥或者亞洲其他地方,而不是大量地回流美國。貝利說,雖然制造業仍是美國技術創新的重要領域,但許多美國公司繼續將生產設施轉移到海外。這種現象的出現,與今天制造業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有關,即產品的制造越來越獨立于研發。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美國公司在本土搞技術創新,而生產則外包給低成本國家和地區。蘋果公司將生產外包給富士康就是典型的一例。
就全球制造業總體流向而言,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在端制造業,中國處于中端并向更價值鏈攀升,而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正在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貝利認為,這樣的論斷是大體正確的。
今天,全球制造業正迎來深刻變革的曙光,一些專家稱為新一輪工業革命。對于未來美國制造業振興或者“回流”的前景,貝利認為,這取決于技術創新,例如機器人技術和3D打印技術等,會多快取得進步。當前,美國制造業繼續經歷快速的技術創新。影響未來制造業的關鍵新興技術,包括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疊加制造技術(或稱3D打印技術)、先進設計、物聯網技術、材料科學、生物技術、能源生產等。這些技術有可能提升美國本土許多制造業部門,但能夠新增多少工作崗位,則是未知數。
貝利認為,美國制造業振興,大的障礙在于公司稅太,以及技能工人缺乏。美國的公司在技術上是非常強的,但是,如果他們在美國生產不能掙錢,它們就會把生產轉移到別的國家。
上一條:三菱QD75P4,三菱C71N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