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受產能持續擴張而市場需求放緩影響,無論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傳統產業,還是光伏、風能等新興產業,均呈現產能嚴重過剩局面。各地淘汰落后產能雖力度空前,但整體“去產能”進程仍步履維艱,產能過剩局面短期內難有根本改觀。
但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在產能過剩對轉型升級所形成的倒逼機制下,行業
“去產能”進程步履維艱,雖沒有發生大規模企業破產倒閉、工人失業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等問題,但應警惕部分行業、部分企業和部分地區存在矛盾爆發的潛在因素。
針對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2013年10月,《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化解辦法,《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赴東、中、西部十余省份對這一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追蹤調研,發現由于各地產能過剩情況千差萬別,政策落實進展不一。
當前,受產能持續擴張而市場需求放緩影響,無論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傳統產業,還是光伏、風能等新興產業,均呈現產能嚴重過剩局面。各地淘汰落后產能雖力度空前,但整體“去產能”進程仍步履維艱,產能過剩局面短期內難有根本改觀。
但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在產能過剩對轉型升級所形成的倒逼機制下,行業優勝劣汰分化趨勢日漸明顯,過剩產能陰影下宏觀經濟正展現出難得的調整機遇。
為從根本上打破我國產能過剩僵局,并抓住當前產能過剩危機中所孕育的調控機遇,部分經濟專家及基層政企人士建議,完善財稅政策和考核政策,降低地方政府唯GDP是瞻的投資沖動;政府部門進一步簡政放權,出臺更多鼓勵創新驅動的結構調整政策;通過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民企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仍然“割舍不下”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研發現,產能過剩矛盾在各地表現不一,有的省份矛盾突出,有的省份相對緩和;中央對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度重視,但個別地方對化解產能過剩認識不一。種種因素,造成目前各地落實“四個一批”產能化解政策進展不一。
作為我國工業經濟大省的江蘇,除電解鋁行業外,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4個行業均不同程度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為落實中央政策,2013年12月,江蘇省就下發了《省政府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化解產能過剩工作的路線圖、時間表,重點工作任務分工及進度安排,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4個行業制定了產能壓縮目標任務。
河北省是化解過剩產能任務重的省份之一。河北省發改委副主任宋立民介紹,根據河北省制定的《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實施方案》,確定到2017年全省壓減鋼鐵產能6000萬噸,水泥6000萬噸,減少煤炭消費4000萬噸,壓減3000萬重量箱的玻璃產能,“為表明河北化解產能的信心和決心,今年以來連續實施了三次化解鋼鐵、水泥過剩產能的集中行動,省政府已經將差別電價、差別水價、懲罰性電價管理權限下放到設區市和省直管縣市。”
陜西省在落實“四個一批”政策中,對電力、煤炭、焦炭、鋼鐵、鐵合金、電石、有色金屬、建材、紡織等行業制定了淘汰落后產能的計劃和標準。湖北省提出,到2017年底前,相關行業落后產能全部淘汰,產能利用率達到合理水平,并基本建立過剩行業產能預警體系和監督機制。
調研中記者發現,還有一部分省份沒有出臺落實化解過剩產能政策的細則,尤其是一些產能過剩矛盾和壓力并不突出的省份。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存在“割舍不下”的心態。
一是企業主動化解過剩產能的意愿不足。基層不少干部反映,2010年以來全面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各地真正符合產業政策界定標準的落后產能已經基本退出市場,壓縮淘汰落后產能的空間有限。現在要求化解的過剩產能不屬于國家產業政策明令規定要淘汰的,且項目審批和建成也符合當時的產業政策。
同時,一些鋼鐵企業往往低端產品銷售形勢更好、贏利更大,導致企業主動化解過剩產能的意愿不足。畢竟關停、淘汰產能,相關企業要承受較大的資產損失和眾多職工的安置問題。據江蘇省測算,如果壓縮100萬噸規模鋼鐵產能,不包括土地成本,該企業當時投資約10億元,根據建成使用年限不同,目前資產凈值也在5億元左右,企業用工3000人左右。
二是地方政府化解過剩產能的動力不足。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企業,在市縣范圍內往往都是重點骨干企業、利稅大戶。不少企業是地方政府以土地、財政等優惠政策引進的大項目,同時帶動了一些相關產業企業的發展。對一些困難企業,地方政府寧愿讓其維持著,不愿讓其死掉,一旦政府主動實施關閉,企業銀行債務、資產處置、職工安置的壓力全都轉移到政府身上。因此關停、淘汰一批過剩產能面臨不少實際困難。
三是過剩產能、落后產能界定標準模糊。在一個比較大的區域范圍,可以按80%左右的合理產能利用率來衡量,但具體到企業、具體到產品就難以衡量。基層干部反映,按照國家政策規定界定的落后產能已經基本淘汰完畢。今后要壓縮和淘汰一批過剩產能,必須盡快明確一個新的、恰當的界定標準。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四是過剩產能退出機制不暢。臺州市椒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蔣國平反映,稅收政策極大地限制了企業兼并重組,粗略統計兼并重組所征收的稅要占資產轉讓價格的15%左右。
市場倒逼加速行業分化
受市場需求放緩及政府強制干預影響,一些嚴重過剩行業陷入發展低谷。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在鋼鐵重鎮遼寧省遼陽縣看到,過去紅火的地條鋼一條街已沒有昔日戶戶冒煙的紅火場景,道路兩側的小作坊多是門前冷落,或改頭換面。遼陽縣經信局局長鄭飛說,受金融危機后國家刺激經濟政策影響,許多企業做了預期投資,很多產能到2011年、2012年才見效,如今卻陷入被淘汰的局面。目前,全縣正努力改變“一鋼獨大”的被動局面。遼陽縣多時有近400家小軋鋼、小鑄鋼企業,經過幾波整頓現在只剩下55戶,產能500萬噸,且多處于停產狀態。
鋼鐵產能出現兩極分化現象。遼陽藍翔特鋼總經理佟秀蘭深有體會。“我見證了全縣鋼鐵產業不斷更新換代發展的歷程。從10萬元開辦小鑄鋼起家,后來經政府引導,不斷擴大規模,由5萬噸上到20萬噸,并轉向發展特種鋼。由于市場供大于求,賣坯子沒有利潤,就軋了一部分,通過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產業得到升級。”
產能嚴重過剩的電解鋁行業分化趨勢更加明顯。地處膠東半島的山東南山鋁業(600219,股吧),通過引入一流工藝設備,加大創新改造,建立了從礦山、電解鋁到輕合金的全產業鏈條,產業盈利能力不斷得到增強。記者在冷軋車間看到,易拉罐罐體材料生產線采用國內獨有的三連軋工藝,產能30萬噸,實際產量40萬噸,三班倒滿負荷運轉。其生產的食品箔,厚度只有0.006毫米。而企業正在建設中的航空材料產業園,更是鋁業升級的重要標志,這里給波音、空客生產試制件,承載了企業向附加值產品進軍的產業夢想。產業園副總經理孟凡林表示,盡管鋁業板塊規模在做大,但不再重復走擴大產能的路子。隨著我國鐵、航空航天及船舶工業的升級發展,市場對端輕合金材料的需求在不斷擴大,工業合金鋁材料應用空間越來越大。
“去產能”過程中,政府的引導作用亦十分突出。地處魯南的棗莊市水泥熟料年產能原有3000多萬噸,約占全省水泥產能的1/3。近兩年來,棗莊市以資本為紐帶,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采取收購、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對全市水泥企業進行整合重組。市屬的泉興集團與中聯集團共同搭建整合平臺,目前已完成對全市2/3以上水泥產能的整合重組,提升了棗莊水泥產業的集中度和競爭力。棗莊市市長張術平說,到去年年底,重組后的6家水泥企業產能同比下降6.5%,當地每噸水泥銷售價格上漲了30元,水泥行業稅收同比增長30%以上,水泥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5%以上。
產能過剩矛盾
總體可控局部存風險
記者采訪發現,這一輪產能過剩矛盾讓企業普遍感覺“溫水煮青蛙”,壓力持續加大,但目前各地都沒有發生大規模企業破產倒閉、工人失業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等問題,對于絕大部分過剩產能,市場都在自行調節,只要宏觀經濟能夠穩定在中央確定的合理增長區間,產能過剩的矛盾總體將是可控的。
以船舶為例,《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浙江臺州市椒江區、三門縣調研時看到,當地曾經一哄而上的小造船企業,現在90%都處于停工狀態,正在尋找轉型之路,但大多數投資者在前期或者其他領域賺了錢,有實力“扛得住”,用椒江區委書記陳祥榮的話說,如此多的造船企業倒逼,但“沒有引起任何上訪,也沒有發現資金鏈斷裂的問題”。
再比如紡織服裝行業,本刊記者在擁有1000多家紡織企業的福建長樂市采訪時,發現絕大多數企業負責人持樂觀態度。長樂紡織工業總公司經理陳木珠告訴記者,這幾年行業利潤率一直維持在10%以上,目前不少企業參加國際展會,開拓下游市場。福州華冠針紡織品有限公司經理程國武反映,大的壓力就是財務成本,但“企業家之間相互參股的多,資金實力比較雄厚,目前沒有發生‘跑路’的情況。”
不過,就部分行業、企業和局部地區來說,產能過剩引發的矛盾不斷加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研究部部長趙昌文指出,雖然目前沒有大規模的企業破產倒閉情況,但一些行業如鋼鐵、化工、煤炭等潛在問題值得關注。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就企業來講,受產能過剩影響,加上經營不善,個別企業財務陷入危機的事件時有發生。今年3月起,山西大的民營鋼鐵企業海鑫鋼鐵集團曝出貸款逾期無法償還、嚴重虧損、拖欠工人工資等危機。近日,曾經以試圖收購悍馬而名聲大噪的四川民營企業騰中重工也曝出債務危機等消息,引發行業擔憂。
從部分地區來看,一些地方民營企業互保融資引發的風險值得警惕。浙江一些業內人士反映,蕭山等地民營企業互保融資引發風險較大,一家企業倒閉,就會引發連鎖反應,累及其他優質企業。“一旦風險爆發,可能成為第二個溫州”。□
上一條:三菱QX41-S1,日本三菱QJ71C24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