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賽迪方略城市經濟顧問有限公司(簡稱賽迪方略)新發布了一份《新常態新機遇:老工業基地產業升級路徑》報告。該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即將步入新常態,深處轉型困境中的老工業基地無疑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但也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動下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老工業基地將面臨四大機遇和四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老工業基地將面臨四大機遇和四項挑戰,需打出“組合拳”,全方位推動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實現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振興司副司長姜四清對媒體表示,《關于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創業發展打造競爭新優勢的實施意見(初稿)》正在修訂完善中。
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為國家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近年來因“新東北現象”而備受關注,老工業基地改革的動向始終牽動著人們的視線。
北京賽迪方略城市經濟顧問有限公司(簡稱賽迪方略)新發布了一份《新常態新機遇:老工業基地產業升級路徑》報告。該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即將步入新常態,深處轉型困境中的老工業基地無疑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但也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動下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老工業基地將面臨四大機遇和四項挑戰,需打出“組合拳”,全方位推動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實現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
把握改革新機遇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體制機制、動力結構、區域結構等全面深化改革,將為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帶來四大機遇。
這四大機遇包括:為創新驅動戰略實施增添轉型新動力;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內需潛力釋放帶來經濟增長新空間;區域經濟格局重塑帶來發展新契機。
創新動力會加快提升,產業結構加快升級,民營經濟還會加快發展。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轉變人們的擇業觀念、市場觀念,會釋放市場主體強大的創新創業活力,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也為老工業基地民眾創造更廣闊的就業空間。
在激發經濟發展活力上,通過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減稅讓利等途徑,將資源配置的決定權交給市場。這有利于加快促進老工業基地人民的觀念向市場經濟轉變,打破限制經濟發展活力的藩籬,促進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社會財富充分流動。
國有經濟改革也將進一步深化。國家明確了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路徑,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對壟斷行業的國有經濟進行戰略調整,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對不同功能的國有企業實施分類監管等,將有助于克服發展“路徑鎖定”制約,盤活存量資產,減輕企業負擔,提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釋放經濟增長的新空間在哪兒?,是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第二,是城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區域經濟格局重塑也會帶來發展新契機。首先,產業結構加快轉型有利于強化老工業基地與環太平洋發達國家和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承接和人才、技術、經濟聯系,提升產業層次和創新發展能力;內外開放加速融合有利于在更大范圍、更層次、更寬領域對外開放;“三個支撐帶”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將為沿線和區內老工業基地提升鐵路公路、油氣管道,電力通道、通訊等基礎設施水平,為構建功能完善、生態良好、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城市提供重大機遇。
正視內外新挑戰
經濟新常態下,國內外發展環境依然復雜多變。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將主要面臨來自四個方面的挑戰。
一是經濟深度調整加大轉型壓力。在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傳統成本優勢正逐步減弱,外需增長乏力。
制造業發展既面臨兩頭擠壓的困境,也面臨著產業發展模式變革的沖擊,對正處于艱難轉型中的老工業基地來說,挑戰無疑是巨大的。
二是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愈加復雜艱巨。新常態下,化解產能過剩不僅是與產業重組、環境治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緊密相關的綜合治理工作,也和深化政府體制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密切相關。如何化解嚴重過剩的產能,將是老工業基地亟待解決的一道綜合性難題。
三是要素驅動產業轉型升級不可持續。一方面粗放型的工業發展模式造成資源緊缺和低利用率,土地資源緊缺和浪費問題較為嚴重,礦產資源和能源的枯竭程度不斷加劇。另一方面,勞動力資源外流現象突出,人口結構加速老齡化,難以為老工業基地轉型提供足夠的支撐。
四是環境和社會民生問題難以逾越。一方面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使得老工業基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加劇,不僅制約了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也影響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下崗人員多、就業壓力大、地方財政困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更加突出。
打好轉型“組合拳”
面對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老工業基地需要圍繞創新驅動、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區域合作開放、城市功能完善,資源環境保護和社會民生改善,打出加快轉型升級的“組合拳”,全面推進老工業基地產業、城市、社會及環境的綜合調整升級。
首先,應加快提升創新能力打造驅動發展新引擎。推進科技成果在本土轉化,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融合,推進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培育新興產業;依托“互聯網+”,積極發展 “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其次,要加快推進結構調整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積極發展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的新興戰略產業,加快淘汰落后產業,促進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轉變。
同時,圍繞工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擴大現代服務業增值空間;圍繞群眾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推進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積極創造新型服務產品,形成新的朝陽產業。
終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并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再者,加快區域合作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國家互聯互通、大通關和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加快推進交通、能源、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對內對外經濟開放,促進過剩產能轉出。
后,要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發展,保護資源環境推動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改善社會民生釋放居民消費潛能。
(作者系賽迪方略地區經濟研究中心分析師,記者李勤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