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十二五”規劃提出,“制造業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由低端向端的發展,通過促進新興技術的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的技術化來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
產業升級面臨的兩大難題技術落后和人才短缺,與等教育聯系緊密。然而,目前大學工學人才的培養,還遠遠不能
培育出來的畢業生如果鄙視“做蛋糕”,追逐“分蛋糕”,缺乏進取心與風險承受能力,中國的經濟結構升級就難以靠這樣的群體推動。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過去兩年,中國制造業由于徘徊在產業鏈的低端,一度擁有的優勢隨著人力和資源成本的上升而減弱。有的跨國企業如飛利浦、阿迪達斯等,或撤離或削減了在華的制造業部分業務。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表示,2012年是中國制造業非常困難的一年,可能這種局面還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十二五”規劃提出,“制造業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由低端向端的發展,通過促進新興技術的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的技術化來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
產業升級面臨的兩大難題技術落后和人才短缺,與等教育聯系緊密。然而,目前大學工學人才的培養,還遠遠不能為社會提供足夠的合格的工程人才。于是,“中國制造,決戰在校園”的呼聲漸漲。
工學擴招幅度偏低的負影響
在等教育跨越式發展中的十多年間,工學招生占本科總招生數的比例從1998年的41%降至2010年的33%,其中與制造業相關的工科類專業招生數只占全國總招生數的20%。如此偏低的工學擴招幅度,首先與制造業的增長速度很不匹配:2010年中國制造業總產值比1998年增長了9.3倍,而2010年本科工學專業招生數僅比1998年增長了3.4倍。
另外,工程技術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提幅度甚小。這個層次的人才供應嚴重不足,致使機械工程技術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由2000年的34%減少至2010年的30%。由此導致與機械工程技術相關的輕紡、食品行業的學歷結構嚴重偏低,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不到10%,嚴重影響了產業升級和勞動生產率的提。
此外,工學內的專業結構不合理。2010年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機械、電氣、化工、輕紡等專業的招生數只占工學總招生數的47%;而計算機、信息類專業的招生數卻占到工學總招生數的28%。麥可思公司的調查顯示,國內有83%的本科院校設置了計算機類專業,有70%的本科院校設置了電子信息類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已經連續三年被列在畢業半年后失業人數多的前10位專業之中。
麥可思總裁王伯慶分析,大學出于追捧新興熱門行業而不斷擴招熱門專業,其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就很可能受到行業發展市場波動的消極影響。2010年1月團購網上線后迅速擴張,到2011年7月達到5000家以上,后因種種問題大量裁員倒閉,就是前車之鑒。對于互聯網行業,我國的大學已經儲備了過多的畢業生,2010屆本科電子信息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與專業相關度僅為65%,說明盲目擴招后培養的專業人才有1/3從事了不相干的工作,從而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大學商學院的教師中,真正懂商業地產管理又懂文化金融產品的,可謂鳳毛麟角,于是一些商學院的相關專業或請市場人士當兼職教師,或教一些不著調的課糊弄學生,可是他們糊弄不了市場,教出的學生很難找到工作。
一家大學調研發現,受訪畢業生中有七成人工作五年內至少跳槽了兩次,很多企業表示“不能再忍”,而對于那些渾水摸魚、眼手低類的畢業生,則“敬而遠之”。
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隨著社會分工細化,一些原先不曾有的崗位紛紛出爐,比如星級飯店除蟲師、文娛金融師、房價評估師、中老年人護理師等,需要加入的專業人士以數十萬計。而大學生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社會需求的工作找不到合適的人。那些脫離現實、只想擴大本專業地盤的教師,并沒有讓大學生學會腳踏實地。一些專業貌似與市場對接,其實只是表面功夫,比如,營銷本是實踐之后進行總結再度提的過程,不同行業所需要的營銷員及所需要應用的營銷手段都不相同,而讓飯來張口沒有過職場艱辛的人學營銷,可謂誤人子弟。
鄙視“做蛋糕”,追逐“分蛋糕”
工學專業對口的制造業屬于“做蛋糕”的實體經濟范疇。2011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俊彥就把不同行業的分配不公,列為青少年問題的一大成因。在大學擴招12年后的2010年,伴隨著工科生比例的下降,文科生比例上升到37%,“這一升一降的背景是父母和社會熱衷于金融、法律、財會這些分蛋糕的行業,不愿從事做蛋糕的行業。”
有評論說,大學培育出來的畢業生如果鄙視“做蛋糕”,追逐“分蛋糕”,缺乏進取心與風險承受能力,中國的經濟結構升級就難以靠這樣的群體推動。
等教育本身的低成本盲目發展,也是造成工科生比例減少的原因。在十二大類學科中,管理學和藝術學本科招生人數突飛猛進:2010年,兩大類招生數共占當年招生總數的30%,而支撐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農學本科招生數占招生總數的比例,則從1998年的3.7%降為1.8%。
從理論上講,大學根據受教育者及社會的需求設置相應專業天經地義,然而,中國現行的考制度并沒有留給學生多少專業選擇的空間,有的專業錄取的新生居然80%是沒按志愿被調劑進去的。據麥可思公司對2009年入學的大一新生的調查,本科新生對專業不滿意度達30%。
學生不得不在不滿意的專業讀書,大學可以通過調劑把生招滿,這個不爭的現實恰恰成為一些大學“跨越式發展”的大“推力”。比如,法學專業從2008年起連續3年被麥可思出示“黃牌”,可是絲毫不影響其快速的擴招步伐。此前,據2009年中國法治發展報告提供的數據,全國設置法學院系的大學已達634所,法學專業本專科在學人數近60萬。
擴招失控的管理學科,2010年比2000年招生數增長過了10倍,而同期全國管理崗位在職人數僅增長了35%,其中,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在崗人員的多數還不是學過管理專業的。同期,財務管理崗位由于電算化的普及,全國從業人員減少了30萬人,而財務管理招生數卻增長了12倍。此外,開設電子商務類專業的大學已有331所,招生規模達到1.8萬人,可是近幾年全國電子商務產業年年都消化不掉這個專業的應屆畢業生。
這類專業持續膨脹的主要原因是辦學成本相對較低,有的學校,本來就沒有什么像樣的專任教師,就靠其他專業教師兼課,或聘請退休教師乃至研究生授課,很快就能辦起來。這種一哄而上的做法與很多大學追求大而全,盡快讓規模大起來、讓學科全起來的辦學思路度吻合。如此急功近利的大學教育,既難以為社會發展貢獻優秀人才,也難以為受教育者個體的發展提供服務。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很多從這些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大學里就沒有學到多少知識和技能,對教育與社會充滿負面情緒,其自身的職業發展也陷入迷茫,一畢業就往往失業。與之對應,那些急需人才的行業,卻很難從大學中獲得合格的人才,于是行業發展受阻,競爭力缺乏,從而導致等教育發展低水平和行業發展低層次的惡性循環。
上一條:三菱QD51-R24,三菱Q173CP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