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競爭制點
據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還將持續增長,保障能源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將更加突出,對清潔效能源裝備的需求將越來越大。而正處于新一輪能源變革的進程中
能源裝備制造業是技術密集、關聯度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工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源裝備水平和自主制造能力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北京)國際能源峰會上,國務院參事徐錠明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幾乎所有領域發生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帶動我國產業經濟升級。但我國能源工業與先進科技相比較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自己的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
成競爭制點
據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還將持續增長,保障能源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將更加突出,對清潔效能源裝備的需求將越來越大。而正處于新一輪能源變革的進程中,能源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能源裝備制造業已經成為主要國家爭相搶占的能源競爭制點。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指出,機械工業是為能源發展提供裝備的重要產業,目前我國機械工業總體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前茅,發電設備的產量占全球60%左右,產業結構有所改善,產品技術逐年提。
事實上,能源裝備制造是我國能源產業由大轉強、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源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的不斷提,對能源行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有力地增強了我國能源安全和低碳、清潔、效發展的技術裝備保障能力。同時,能源裝備的其它方面已經有了長足進步,比如我國許多產品、許多關鍵技術已經替代了進口。但是,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是制約我國制造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技術和產品比較少,端的能源裝備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制造強國戰略———能源裝備課題組組長陸燕蓀在發言時表示,現在我國制造業的問題就是可靠性缺乏評價體系,而且不知道今后怎樣努力才能夠提產品質量、提可靠性。
現在,我國還有很多產品能源排放標、技術改造乏力、工藝水平落后、效節能等檔產品供給不足,在資源制約、能源安全與環境約束矛盾加劇的形勢下,應該說機械工業為我國能源產業、為能源生產和消費提供一些端的產品、加快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艱巨。
能源裝備發展面臨挑戰
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董事長、中國能源報社社長李慶文指出,國際實踐表明,隨著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可再生能源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隨著能源市場不斷調整、創新和演變,能源供應來源日趨多元化。由于各類能源之間可替代性強,需要從能源全領域的度來分析我國能源產業的發展趨勢,謀劃我國能源產業發展的方向,進而為能源技術和裝備業發展指明前進的方向。同時,國內國際能源消費結構現狀表明,到2030年我國將成為上大經濟體以及能源消費國,我國人口、GDP和能源消費總合將占全球總量的20%,快速的經濟發展意味著工業化、城鎮化和機動化。未來20年,預計全球過60%煤炭需求的凈增長、20%天然氣需求的凈增長以及35%非化石燃料需求的凈增長都將來自于我國。
當今經濟與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國際經濟危機將經濟帶入一個新階段,全球產業都面臨著一個結構重新調整、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興起,必將重塑經濟的格局。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貿易保護主義、資源環境約束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的發展提出了一個挑戰。
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李東指出,一個能源產業的強國同時應該是裝備制造業的強國。而能源產業的發展與能源裝備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發展經濟如果沒有發展自主的裝備,這個經濟是不牢靠的,同樣發展能源產業,如果沒有發展自己的能源裝備,這個能源產業也是不靠譜的。所以,需求和供給緊密結合已經成為攻克大變站、大石化、大電網等國家重大工程的關鍵技術的一個重要經驗。
眾所周知,重大裝備用于重大工程,研制周期長、前期投入大,只有落實了依托工程,裝備制造企業才能根據重大工程的特殊需要投入研發資金,啟動研制工作。同時,重大裝備自主化要解決應用、推廣的巨大障礙,尤其是“首臺套”突破的難題。過去不少重大裝備研制完成后,卻難以應用、推廣,只能“束之閣”。原因就是沒有依托工程,陷入“無業績—無投標資格—無業績”的死胡同。而“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工業面臨更為復雜的嚴峻的外部環境,一方面國內能源發展的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相互交織,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節能減排形勢嚴峻,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快速攀升。另一方面,能源市場更加復雜多變,能源總量、調結構、保安全面臨著挑戰。
用科技力量解決約束
根據預測,未來十年至二十年,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戰略主要取決于國內外能源發展的環境和市場需求。從一定意義上講,能源的消費革命和能源的生產革命都要依靠能源裝備和科技的發展,可見能源裝備和科技發展是促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要的生力軍。在這種形勢下,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是能源工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求能源構造各參與主體打破條塊分割、樹立全局觀念,加快大能源體系建設步伐,促進能源構造體系的有機融合。另一方面,對能源技術裝備的發展提出了更的要求,用無限的科技力量解決有限能源和資源的約束。
特別是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的影響至今仍在不斷演繹和深化,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紛紛做出重振制造業、回歸實體經濟的選擇,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低碳經濟為導向的新一輪發展浪潮。
李東介紹,目前工信部會同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正在制定《中國制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提出以“1+10”的規劃體系,尤其是重點發展重大技術裝備。同時,已經啟動了《關于加快推進新時期的重大技術裝備的指導意見》,以此推進在新時期、新要求、新挑戰的情況下,如何拿出新的重大思路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的發展。
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的工作,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國要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主線和重點任務,集中資源和力量,統籌選擇若干領域作為推進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的重點,以點帶面,促進裝備制造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一是選擇那些國民經濟建設和國家重大工程亟需,對保障經濟安全和能源安全意義重大的產品;二是選擇那些技術含量、成套性強、能夠大量替代進口、對推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意義重大的標志性產品;三是選擇那些市場需求開始啟動、未來市場需求大的產品,確保國產裝備能抓住重大市場機遇。
相關鏈接
我國端能源裝備年進口約1.86萬億元
當前的經濟與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興起,以新能源為代表的能源產業正在成為國際、政治、金融、安全博弈的一個焦點。對端能源裝備而言,這些新形勢、新變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30年前,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抓緊研制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拉開了效清潔發電、特壓輸變電、大型冶金、大型乙烯等重大工程所需的關鍵重大裝備自主化、國產化的序幕。30年后,我國重大裝備獲得重大進步和重大突破,為我國國民經濟30年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與國外端裝備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端能源裝備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技術和產品比較少,很多端產品的領域的核心技術并沒有掌握。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進口的重大技術裝備都在3000億美元左右,其中檔數控機床、數控系統等占了90%。
二是關鍵部件發展滯后。端裝備的元器件主要依賴進口,主機面存在著空殼化發展的問題。
三是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我們產業集中度比較,國際競爭力也比較強的發電行業,我們的龍頭企業無論是規模,尤其技術創新能力與歐美大集團比還難以望其項背。
據悉,工信部裝備司目前正在會同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綜合部門制定《中國制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提出以“1+10”的規劃體系,尤其是重點發展重大技術裝備,并同時啟動了《關于加快推進新時期的重大技術裝備的指導意見》。
30年的歷史經驗告訴人們,未來端能源裝備發展還需要堅持應用牽引、協同創新、兩化融合和開放合作。增強用戶在使用國產設備商的積極性,以用戶先購帶動端能源裝備的研發、實驗和工藝驗證;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速信息技術與重大技術裝備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強對外交流和合作,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引進來,走出去。
(李 彬)
上一條:光伏:上半年光伏制造業總產值逾1500億元 - 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