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不折不扣執行好中央化解產能過剩的決策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化
體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系列述評之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抓好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不折不扣執行好中央化解產能過剩的決策部署。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政府要強化環保、安全等標準的硬約束,加大執法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要嚴懲重罰。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是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市場創新。”
“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不折不扣執行好中央化解產能過剩的決策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化解產能過剩的這番論述,對于鋼鐵、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而言,低端過剩產能將被堅決淘汰出局。
化解產能過剩,時不我待。如何化解?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化解產能過剩痼疾必須破除三道坎: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強化環保、安全等標準的硬約束,增強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能力。
放權市場 疏堵結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產能過剩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平板玻璃等領域。此前,我國政府化解產能過剩的方式主要以“堵”為主,然而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有些行業甚至陷入越淘汰越過剩的怪圈。
從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思路來看,本屆政府更傾向于用市場化的機制來化解產能過剩,具體手段也從“嚴打嚴控”轉變為“疏堵結合”,即充分放權市場,通過要素價格改革等市場化手段化解產能過剩。
從某種程度上說,當前我國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其中不乏市場周期性波動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國市場化機制尚不健全,導致企業的投資沖動與市場實際需求背道而馳,從而加劇產能過剩矛盾。
例如,為了追求所謂的政績觀,各地政府普遍青睞“兩一資”等對GDP和當地稅收貢獻較的投資項目,客觀上造成一些行業盲目擴張。再如,在現行投資審批制度下,政府對于企業投資干預過多,甚至出現違規審批現象,不僅增加了市場交易成本,而且扭曲了企業投資行為,從而加劇了產能過剩矛盾。
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看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抑制產能過剩矛盾,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尤為重要,要充分利用市場的倒逼機制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優勝劣汰。
從這個角度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用市場化機制化解產能過剩,恰恰找準了化解產能過剩的“命門”,無疑將加速鋼鐵、水泥、船舶等行業低端產能的淘汰速度。
環保督陣 減量升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化環保、安全等標準的硬約束,加大執法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要嚴懲重罰。環保約束,已然成為產能過剩行業繞不開的一道坎兒。
以鋼鐵行業為例,國家統計局的新數據顯示,11月份國內粗鋼日均產量達到202.93萬噸,環比下降3.34%,創下今年以來的低水平。盡管收效尚微,但它表明我國對于鋼鐵過剩產能的鐵腕治理已經初見成效。
一直以來,鋼鐵行業都是我國產能過剩陣營的“老大難”,也是被各界質疑多的行業之一,甚至被冠以導致全國“四面霾伏”的始作俑者。
拋開這些外部因素不論,鋼鐵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已經沒有退路。用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的話來說,不管從運行效益還是從資源環境承受力來看,中國鋼鐵行業都不能再有增量了。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我國鋼鐵行業噸鋼利潤只有0.84元,行業微利甚至虧損運行的尷尬可想而知。而這背后的根源就在于,鋼鐵行業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有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鋼鐵產量達到7.3億噸,而產能過11億噸,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不足75%。并且,如果考慮技術進步和操作水平提等因素,我國鋼鐵行業的過剩程度將更加嚴重,減量發展刻不容緩。更何況,鋼鐵行業所承載的資源和環保壓力已經到了極限,脆弱的環境和大氣已經難以承受鋼鐵行業的粗放式發展模式。
在李新創看來,鋼鐵行業必須采取有力措施,真刀真槍地化解產能過剩,實現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其中,消化一批應該成為化解過剩的主要途徑,同時還要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產能,而環保約束就是制約鋼鐵企業盲目膨脹的“一把刀”。
據透露,我國將進一步修改完善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同時加強對工業企業執行環保、安全等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的專項監督檢查,建立協調統一的管理體系。
創新為先 端突破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是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市場創新。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正是其中的核心要義。
縱觀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總量過剩與結構性過剩并存是主要特征之一,進而陷入“低端過剩,端失守”的窘境。以鋼鐵行業為例,去年我國進口鋼材1366萬噸,其中用于大型及大型變壓器、檔汽車、檔家電、風電、核電等端裝備制造的鋼材是進口“主力”。
從某種程度上說,化解產能過剩,必須充分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增強其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能力,增加有效供給,加速產品升級,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正如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所言,創新不足是導致相關行業產能過剩的一大誘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創新定義為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足見國家將進一步加大新興產業投資力度,用市場力量引導資源配置和轉移,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據工信部部長苗圩透露,明年我國將進一步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對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進行節能和環保改造、生產附加值產品、有市場需求的項目繼續給予支持。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典型示范和改進服務等,使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企業不斷改進管理,提自身適應市場的能力,用差異化策略尋找新的機會,避免盲目擴張、盲目經營的行為。
誠然,以鋼鐵等為代表的產能過剩行業,化解過剩不會一蹴而就,而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一場持久戰,無時無刻不考驗著本屆政府和相關業界的耐心和決心。
@專家微觀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馮 飛:
遏制行業產能過剩,其根本是要管住地方政府,特別是對土地、礦產資源的審批要公開、透明、合法,應優化現有存量,著眼于建立先行準入制度,重塑行業監管制度。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陳文玲:
在宏觀層面上,如果想成功化解制造業的過剩產能,首先要對制造業進行產業升級。其次,應當按照小成本的物流路線逐步將產業布局從東部向西部轉移,形成新的產業布局。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 何亞非:
對化解過剩產能的各項措施,除消化、整合、淘汰以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跨國經營能力,向需要這些產品和技術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轉移。過剩產能對中國也許是包袱,是負擔,但是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很可能就是他們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和生產能力,而且潛在的市場很大。
上一條:三菱FX2N-8EYT,三菱 PROFI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