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0日舉辦的“第十一屆工程機械市場層沙龍”上,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維修及再制造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志勇表示:“近年來,國內工程機械產品的保有量逐年提升,從2009年的320萬臺提到2012年的近600萬臺;而另一方面,新機銷售自2011年下半年起開始出現下滑,且下滑的趨勢至今仍然沒有好轉。一上一下的強烈反差,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國內的工程機械市場,已經迎來了后市場時代。”
“后市場時代”來臨,人們紛紛把目光傾注到二手
“后市場時代”來臨,人們紛紛把目光傾注到二手市場和再制造產業,希望以此建立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前,光大證券策略分析師郭國棟曾預計,2015年我國再制造產業的市場規模可達1900億元。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再制造產業的發展情況遠沒有如此樂觀。
近年來,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影響,中國機械行業市場需求下滑,經營壓力驟增。很多企業都在苦思良策,外尋藍海,內修精功。在此形勢下,再制造產業得到了更多人士的關注。
在7月30日舉辦的“第十一屆工程機械市場層沙龍”上,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維修及再制造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志勇表示:“近年來,國內工程機械產品的保有量逐年提升,從2009年的320萬臺提到2012年的近600萬臺;而另一方面,新機銷售自2011年下半年起開始出現下滑,且下滑的趨勢至今仍然沒有好轉。一上一下的強烈反差,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國內的工程機械市場,已經迎來了后市場時代。”
“后市場時代”來臨,人們紛紛把目光傾注到二手市場和再制造產業,希望以此建立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前,光大證券策略分析師郭國棟曾預計,2015年我國再制造產業的市場規模可達1900億元。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再制造產業的發展情況遠沒有如此樂觀。
蹣跚起步
盡管“再制造”的概念已經被熱炒了多年,但仍不可否認,中國再制造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
據李志勇介紹,事實上中國再制造產業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萌芽了,當時就有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廣州市花都全球自動變速箱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從事再制造業務。后來,為取締汽車非法拼裝市場,2001年國務院307號令規定舊汽車五大總成一律回爐,切斷了這些企業再制造毛坯來源。
在1999-2006年間,中國工程院圍繞再制造進行了大量的學術研究和科研論證,為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而從2005年7月國務院21、22號文件明確指出國家“支持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開始,中國再制造產業逐漸迎來了政策“春風”。
2005年11月,國家6部委聯合頒布批循環經濟示范試點項目和單位,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的發動機再制造被列為循環經濟試點的重點領域;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批準將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試點工作擴大為14家;2009年12月,工信部頒布工程機械再制造批試點單位7家;2009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正式生效,該法第40條指出,“國家支持企業開展機動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產品的再制造”,標志著再制造已進入國家法律;2010年5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11部委專門發布了《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在“十二五”規劃當中,將再制造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到目前為止,工信部已發布兩批認定的《再制造產品目錄》,被列入的產品可以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
在相關政策日漸給力的同時,中國再制造技術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舊零件剩余壽命評估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表面工程在產品再制造中的開發應用取得明顯效益,基于再制造的表面工程自動化設備逐步配套,并有多部再制造方面的專著出版。
現實落差
李志勇表示,目前我國在再制造領域的實際進展情況與主觀愿望相比,仍有較大的現實落差。他把這種落差具體描述為5對矛盾。
對矛盾,是國家度重視再制造產業、寄予了較的期望值,而再制造產業規模小、產值低。中國作為制造大國,適合再制造的產品類別較為廣泛,但目前僅在部分汽車零部件的再制造方面取得進展,工程機械和機床再制造剛剛啟動,十分重要的國防裝備和電子產品領域的再制造基本處于空白。
第二對矛盾,是我國再制造毛坯資源豐富,但回收渠道不暢。以汽車行業為例,汽車拆解廠有很多報廢汽車零部件,可是按照國家現行規定,不能把這些零部件賣給再制造企業;與此同時,卻有一些再制造企業,由于無法獲得更多的舊零部件而開工不足。
第三對矛盾,是企業積極性,而技術路線陳舊。盡管我國在部分再制造技術研發領域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再制造產業整體起步較晚,核心及共性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水平不,產業化程度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第四對矛盾,是再制造具有涉及面廣的系統特色,但我國各相應環節的法規仍較為滯后。我國再制造工藝技術和裝備目錄等指導性文件尚未形成,促進再制造舊件回收、再制造產品銷售等方面的配套鼓勵措施不足,行業規范化管理體系建設滯后,帶來一系列弊端,如舊件來源及產品銷售渠道不暢,企業管理水平不,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等。
第五對矛盾,是再制造具有造福人民、功在千秋的特色,而我國公眾認知與支持不夠。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再制造作為新的理念還沒有被消費者及社會廣泛認同,宣傳與消費引導力度不足,產業市場基礎不穩定。
上下求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再制造產業方興未艾,還有很多細節問題需要一一解決。在兩個月前的一次會議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曾就機械工業經濟運行提出若干意見,其中就提到了“發展循環經濟,鼓勵再制造”。他說:“現在工程機械行業再制造發展勢頭初起,據企業反映,有些地區規定不準再制造產品異地銷售。這不利于再制造產業發展,希望有關方面采取措施予以糾正。”
正因為再制造產業在中國仍是起步階段,所有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真正要進入再制造產業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李志勇在沙龍上提出了“工程機械再制造創業十問”,建議有志于發展再制造的企業著手處理好幾項基本工作。例如,“能否得到原生產企業的支持?”——從事產品再制造,要有產品的全部零件圖紙、全部技術標準、全部裝配工藝規范和測試設備、部分機械加工規范及部分加工工裝、優質配件的供應等,這些都需要原生產企業的支持。我國除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需要得到原生產企業的授權外,工程機械、機床等產品的再制造沒有規定必須原生產企業授權。再如,“舊品回收體系如何建設?”——李志勇認為,要根據產品性質和本企業的情況謀劃舊品回收體系的建設,包括回收渠道、回收模式、舊品質量評估及價格、索取增值進項稅發票等。
“對產品實施再制造需要進行全系統分析,包括兩個市場的開拓、先進技術及工裝的吸納與研發、質量體系的建設、現代企業理念和綠色再制造理念的落實,以及人才、資金、政策環境等諸多要素。”李志勇表示:“只有在前期進行了科學論證,在再制造實踐中又勇于創新,才能實現節能減排與企業增加效益的雙贏。”
上一條:三菱QY40P,FX2N-32MT擴展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