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制造到大制造
“制造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從傳統的小制造發展到如今的大制造。”李伯虎指出,“云制造”不是傳統的小制造,而是大制造的概念。為此,現在制造企業的產品以及它的開發在時間、質
在制造業的國際分工中,中國始終處于“微笑曲線”的底部—獲利少的分工區間。如何從產品生產型向生產加服務型轉變,從價值低端走向中端,從制造大國轉為制造強國,這是未來的5~10年,我國制造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在近日曙光公司與航天二院戰略協議簽訂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提出,“將云計算、云仿真應用往制造業方面去擴展,必將推動中國制造業模式的變革”。基于這一思路衍生出的“云制造”,或為我國制造業的轉型提供新思路。
從小制造到大制造
“制造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從傳統的小制造發展到如今的大制造。”李伯虎指出,“云制造”不是傳統的小制造,而是大制造的概念。為此,現在制造企業的產品以及它的開發在時間、質量、成本、服務、環境、知識含量上受到了嚴峻挑戰。
傳統制造的概念是產品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李伯虎解釋道,大制造的含義就是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活動。首先是產品、活動和過程覆蓋面大,涉及到從需求量增,一直到后產品報廢的整個研制過程。第二是制造活動范圍大,可以在企業內部,也可以在企業之間,甚至是全球。第三是類型大,包括離散制造業、流程制造業和混合制造業等。
在李伯虎看來,在制造業轉型過程中為關鍵的是要培育新的制造模式和手段,“讓我們的企業擁有好的質量、低的成本、優的服務、清潔的環境”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楊海成表示,服務型制造是把生產過程服務和使用過程服務結合在一起的一種典型的現代理念和方式。在他看來,制造業要邁向全球的端,必須盤活大量的制造資源,提核心競爭力。
“云制造”的理想模式
在推進制造業向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中,“云制造”的概念在中國被率先提出。
“近期,特別是服務資源環境成為現代制造業競爭能力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搞服務性的制造、綠色制造和中國制造。”李伯虎表示,理想化的云制造模式,就是利用網絡、互聯網平臺,按用戶需求組織網上制造資源、制造能力(制造云),為用戶提供各類制造服務的一種網絡化制造新模式。它將各類制
造資源和制造能力虛擬化、服務化,進行統一、集中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一系列標準、規范、可共享的制造服務。
航天二院副院長、航天長峰股份公司董事長全春來的理解是,中國是個制造大國,大多數制造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很難具備資源整合的能力。但現在的競爭環境,卻要求他們具備這種能力和資源。
實際上云制造,就是提供一種把需方和供方的能力,通過這種平臺,來實現的需求、能力和資源的共享。”全春來表示。
實際上,以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為核心來盤活資源,集中資源辦大事,盤活資源辦好事,這是云制造的基本理念。
而新技術的發展已為“云制造”奠定了基礎。李伯虎追憶說,從上世紀80年代建設新型工業化道路到現在制造業信息化的提出,即是將信息的采集傳遞、加工處理應用技術、仿真技術的深度融合。
從“八五”時起到“十一五”期間,我國在制造業領域相繼開展了計算機集成制造、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和網絡化制造等制造業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果。此外,物聯網、虛擬化、性能計算、嵌入式系統等技術的出現,讓制造業與信息化彼此進一步交叉融合。
不是一蹴而就的項目
從 表面上看,“云制造”的應用模式很簡單。制造業產業鏈上的用戶只需要提出需求,云制造平臺將自動從虛擬制造云池中為用戶構造“虛擬制造環境”。這節省了用戶直接和各個資源打交道的環節,也無需了解各資源節點的具體情況。
而實際上,讓使用戶能像使用水、電、煤、氣一樣地使用所需的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絕非易事。
中小企業云制造服務平臺所屬國家“863”云制造服務平臺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從網站構成上看,這一服務平臺具備了制造服務生命周期的全部功能:包括發布、查詢、搜索制造資源與能力,智能匹配與推薦、在線交流、在線簽訂合同、在線提供服務,并進行服務評價,甚至集成了第三方支付系統,可以實現在線支付功能。
但打開中小企業云制造服務平臺網站后不難發現,自該網站2012年8月正式上線以來,在網頁注冊信息的服務商并不太多,個別分類項目甚至只有寥寥幾個。
全春來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分析說,云制造推進過程中,涉及制造企業的不同需求、不同的產品標準、信息服務和支付平臺的安全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多重難題。“購買服務和能力是很復雜的,它不像買本書、買件衣服那樣簡單,一套管理和規范商業模式是更重要的。”
“云制造的發展將是長期階段性的漸進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項目工程,需要依靠政府、產業界、學界多方面的聯合和共同努力。”李伯虎表示。
關于云制造的未來可預見的是,唯有協同合作,中國的云制造才能彈奏出真正動人的樂曲。
上一條:三菱QA1S33B,Q64